自從“侗醫藥研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今年9月落戶湖南醫藥學院以來,便注定了它的不凡。
這是全國第一所專門從事侗醫藥研究的省級重點實驗室,對幾千年來只是家族式心口相傳的侗醫藥來說,科研團隊的介入,無異于為侗醫藥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據不完全統計,侗醫藥用到的藥物達4000多種,之前由于受地域等多種因素制約,侗醫藥沒有走進大眾視野,如今開始對侗醫藥系統的研發讓人滿懷期待。
打造侗醫藥的“諾亞方舟”
“侗醫藥研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所在地湖南醫藥學院,地處湘鄂渝黔桂五省邊區中心的懷化,這一帶正是我國侗族的主要聚居區。侗族群眾在長期生產、生活和同疾病作斗爭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侗醫藥學。
侗藥絕大部分來自野生植物。侗藥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由單方發展為復方,酒藥、膏藥、丹藥、散藥,這些獨具特色的侗族醫藥經驗方經過日積月累,臨床實踐療效好,因而侗鄉人民樂于接受。
侗區民間有很多特色診療技術,如接骨、小兒推拿、刮治療法等,這些技術在中醫或其他民族醫藥也有,但侗醫有自己的特色,如通道侗族自治縣中醫院的龍開娥醫師,為通道龍氏骨傷科第9代傳人,在骨科治療上有獨特療法,行醫40余年,收治來自全國各地的各類骨傷患者15萬余人,在通道方圓數百公里享有盛譽。
在一些專家看來,雖然侗醫藥在治病救人上有自己的特色,但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侗醫藥的方子以前主要是家族式的心口相傳,一旦遇到某些意外,一些秘方或許就會失傳。由于侗醫目前沒有開考,無法取得執業醫師的合法地位,致使現在的年輕人幾乎不愿意繼承侗醫祖業,如果不采取措施,可能導致侗醫失傳。
侗醫藥研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建立后,將集中開展對侗醫藥的搶救性保護,將侗醫藥的藥物和醫療技術進行整理研究,制定技術操作規范,進行培訓、推廣。分管科學研究與學科建設的副校長張在其教授表示,這相當于為侗醫藥打造了“諾亞方舟”,不僅可以讓侗醫藥方子和藥材有效地傳承下去,而且可以將侗醫藥發揚光大。
為此,實驗室工作人員在侗鄉多次進行調研,收集侗醫藥手抄文獻9本,收集藥方30余個,編著出版的《中國侗醫藥史》一書,獲首屆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學術著作3等獎。目前正在對創作于清道光八年的侗醫藥古籍《群方備要》孤本全6冊進行校注。
在做侗醫藥文獻搶救性挖掘整理方面工作的同時,侗醫藥研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已經開始為侗醫藥的長遠發展發力。
建全國一流的侗醫藥科研團隊
搞科研離不開人才,侗醫藥研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作為全國第一所專門從事侗醫藥研究的省級重點實驗室,在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上可謂“內外兼修”。
目前實驗室有固定的專職侗醫藥研究專家38人,其中汪冶教授長期從事侗藥材野生改家種與品種改良、標準化栽培與藥材質量標準研究,以及侗醫藥文獻、侗醫適宜技術推廣應用等研究。近5年來,實驗室團隊主持的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侗醫接骨療法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等各級各類科研項目55項;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和《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等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50余篇;研究成果獲省、市科技進步獎12項;編寫專著4部;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
實驗室的多位侗醫專家在侗醫藥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如專家石光漢,系中國民族醫藥學會侗醫藥分會會長,對侗醫藥頗有研究。專家龍開娥,出生于侗醫世家,擅長治療骨傷。專家龍運光,是我國侗醫藥學科研究的學術帶頭人,先后主持國家、省、市州級科研項目10余項,主編出版了《侗族常用藥物圖鑒》、《侗族藥物方劑學》、《中國侗族醫藥》多部專著。
在這些研究人員中,所涉及的學科包括中醫與中藥學、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等,實驗室人員主持包括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在內的各類科研課題50余項;研究成果獲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民族醫藥科技技術三等獎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6項;研究人員在侗醫藥文獻、侗醫適宜技術、侗醫特色診療技術、侗藥材基地建設、侗藥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等領域有較強研究實力及應用推廣基礎。
2015年9月12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閆樹江在侗醫藥研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調研時指出,只要侗醫藥研究有特色、有成果,支持申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實驗室和科技部國家重點實驗室。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校長唐圣松教授表示,開展侗醫藥研究,首先要有人才作保證。目前侗醫藥研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有各類研究人員38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17名,具有高級職稱人員占研究人員的比例達76%。通過三到五年的建設,形成以中青年高職稱、高學歷研究人員為主體,結構合理、年富力強的研究梯隊,使實驗室成為湖南省、乃至全國侗醫藥研究領域內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集聚地及研發中心。
以侗醫藥產業促扶貧脫困
2015年10月22日,侗醫藥研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的工作人員驅車400多公里,將一種名為“黑老虎”的藥材從通道侗族自治縣運了回來。
實驗室工作人員介紹,“黑老虎”又名血藤果,其根、莖、果子有敗毒消癰、活血通絡等作用,是侗醫經常用到的藥材。幾年前,實驗室與通道侗族自治縣的農民合作,種植血藤果100多畝。如今,血藤果的鮮果單價賣到20多元每公斤,加上血藤果的根葉都有藥用價值,種植血藤果每畝正常情況下可實現產值2萬元以上。
“隨著侗醫藥研究的深入,特別是侗醫藥實現了產業化后,對侗鄉群眾的脫貧致富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實驗室工作人員說。
據悉,當前民族醫藥產業已日趨成為我國少數民族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藏、傣、維、蒙、苗、彝族都有各自現代化和社會化的民族醫藥產業產品,共計開發、生產、經營民族成藥800多個品種。
“僅云南白藥一家企業的年銷售額就突破了150億元。反觀侗藥,其開發一直處于較低水平,無論從產品還是企業的規模來說與上述民族藥難以相比。”唐圣松教授說,市場上目前還沒有“侗藥”這一分支品牌,對于侗藥這一民族醫藥的寶庫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正是這種情況,為侗醫藥研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提供了廣闊的科研舞臺和發展空間。
根據侗醫藥研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的發展目標,實驗室將通過對有侗區特色的、能產生顯著經濟效益的、能夠開發為新制劑、新保健品等的侗藥材進行野生改家種與品種改良試驗,并實現標準化、規模化栽培。通過科研對藥材進行化學成分與藥效研究,研制出侗藥新產品,使侗藥滿足臨床用藥需求,為發展懷化山區經濟、實施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作出自己的貢獻。
云帆已掛,滄海在前。憑借侗醫藥研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這面旗幟,湖南醫藥學院的科研工作正按照學校黨委書記毛克平教授所提出的“方向明、課題精、團隊優、成果實”的目標乘風破浪,奮勇前行,未來將演繹出怎樣的精彩,讓我們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