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首次報告發現艾滋病30周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國強在近日召開的“2015年艾滋病學術大會”上透露,近年來我國年輕男性感染率上升,現有的防治技術策略、手段和能力尚不能滿足需求,防治工作中仍然有許多難題需要科學研究予以破解。
上海市艾滋病防治協會常務秘書長莊鳴華也告訴記者,上海疾控系統從事艾滋病防控的人員僅100多人,難以應對來勢兇猛的艾滋病疫情。與此同時,多項國際合作的艾滋病防控專項基金2013年到期,上海與全國一樣面臨著“斷糧”的困境。如何可持續地推動社會組織參與艾滋病防治工作?上海于去年底開始積極探索防艾新模式--設立艾滋病防治孵化基地,引入社會小組共同開展防艾工作,成功實現了防艾工作走出疾控的新模式。
檢測點成為防艾新模式
莊鳴華說,伴隨著對艾滋病患者“四免一關懷”政策的實施,2004年,上海市疾控中心在中山西路開設了滬上第一家艾滋病VCT檢測門診,V、C、T三個字母分別是自愿、咨詢、檢測的首字母。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等諸多因素,當時一周只有10來個人接受檢測,沒多久便關門了。
2005年艾滋病日當天,上海疾控中心租下蒙自路268號建立“艾滋病小屋”,設立了當時市中心的唯一一個檢測點。問題是,檢測人群雖然漸漸多了起來,但最終被確診的感染者卻依然處于“失聯”狀態,無法實現對感染者進行有效的隨訪。仔細分析后發現,感染者流失的原因,竟然是不知所措、無法面對!于是,上海市疾控中心嘗試著與社會組織開展合作。
在莊鳴華和他的同事們看來,“動員和促進社會組織參與艾滋病防治工作,是國際通行做法,也是實現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提出的'2030年終止艾滋病流行'目標的一項重要措施。”
去年底開始,市疾控中心在蒙自路268號設立“社會小組參與上海艾滋病防治孵化基地”,引入2家社會小組--以往防艾社會小組工作普遍面臨資金問題,其中包括場地租金以及生活開銷、人力成本支出等,而在這里,政府可以免費給他們提供場所、水電煤等基本生活保障。走進蒙自路268號,上樓便是檢測點,一旦檢測為“陽性”,檢測者便由志愿者引入咨詢室,與社會小組成員面對面,接受心理疏導、健康評估、治療流程、法律咨詢等相關服務。
“同伴教育”提升檢測率
張華(化名)是一名男同,去年起,他發現身邊的6個伙伴中有5人先后被檢測出HIV陽性,深陷困境的他通過朋友圈知道了這個檢測點的存在。從小在國外生長的張華感慨上海的艾防工作已經如此深入--在蒙自路268號,僅僅用了20分鐘時間,他便檢測出了HIV陰性,而一般的醫療機構需要花費3-5天時間。
莊鳴華介紹說,目前在這里孵化的兩家社會小組,一家是上海心生,一家是美麗人生,前者更加注重發現與勸導檢測,而后者則提供心理支持、治療教育、社區關懷及隨訪關懷工作。
談及為何會創立這樣的社會小組,小組負責人說得最多的字眼是:“感同身受”。周易,美麗人生的負責人,2004年被確診為HIV陽性,2009年進入抗病毒治療,期間于2006年3月創辦“美麗人生”互助會。
周易說,他把幫助艾滋病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而在工作中他也慢慢重拾了自信。“在艾滋病患者的圈子里,彼此稱為同伴,同伴關懷和'同伴教育'對艾滋病患者最有說服力。”周易坦言,如所有檢測出感染HIV病毒的人一樣,那一刻是無助甚至于是絕望的,他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父母、妻子或身邊的朋友,往往會選擇沉默。但他十分清楚,沉默不僅會使身邊的人存在被感染的風險,同時會讓自己無法及時接受抗病毒治療。
“從某種意義上說,控制傳染源不但可以延長自己的生命,對社會也影響巨大。”周易說,他時常接受感染者的委托去告知病毒感染者身邊的人主動接受檢測,同時通過同伴告訴他們何時開始治療、會出現什么藥物不良反應等情況,正是這點點滴滴常人眼中的瑣事,讓感染者從最初的緊張、慌亂、崩潰,逐步進入到一個慢性病長期管理之中。
以發現與動員檢測為服務內容的上海心生,其發展同樣離不開“同伴教育”的理念。負責人劉光(化名)是一名男男同性者,他的小組中有4名全職、6名兼職人員。小組成員除了通過網站發帖宣傳,還會去一些男同較多的浴室、酒吧發放宣傳單,并通過“同伴教育”協同勸導、鼓勵高危人群前來檢測。
盡管防艾工作開展很艱難,但值得欣慰的是,“同伴教育”帶來的效應非常明顯。僅僅通過1年多時間,在這兩個社會小組的共同參與下,去年僅男男同性人員就動員檢測近8000人,今年保守估計將達到12000人,相當于60%以上因男男同性感染艾滋病的人群在這里被發現、被干預。
眼下,“怕感染艾滋病毒,就去蒙自路268號”,已成為男男同性圈的共識。
上周三下午記者在蒙自路孵化基地采訪時,第一個小時內,就有3人艾滋病病毒檢測為陽性。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