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社團文化活動、網絡自媒體等逐漸成為高校大學生社會參與的重要途徑。如何適應青年群體這一重大變化,有效凝聚和服務青年,也成為團組織探索的重要課題。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團委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完善、創新,目前,“三位一體”的模式化工作理念已經覆蓋學校團學工作的各個方面,并且,以較為成熟的形態呈現在青年的面前,不僅在社會實踐志愿者活動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在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和新媒體宣傳工作等方面也同樣發揮了積極作用,對青年的聯系、服務和引導起到了極大的強化作用。
一、“管理+培訓+實踐”點亮志愿服務品牌
堅持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的宗旨。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團委將志愿實踐活動一直作為學校共青團工作的重中之中。為保障服務效果,達到預期目標,打造醫專志愿服務品牌,團委開始推行“管理+培訓+實踐”三位一體的模式化運作模式。對校青年志愿者協會招募的志愿者進行規范化管理,制定年度志愿者活動計劃,行前集中開展專業化理論和技能培訓。按照“就近就便、需求對接”原則,以節日為契機,將日常志愿活動與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有機結合,組織廣大青年志愿者開展醫療衛生、公益宣傳、綠色環保等實踐服務。活動期間以團委網站,微信、微博等為媒介,隨時向外界發布各系志愿者服務工作進展情況,增強示范效應。以2014年為例,在校注冊志愿者1100人,建立較為穩定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3個,集中組織志愿者進行培訓6次,開展校級志愿服務活動17次,服務時數近百小時,惠及群眾近千人。
校青協“星火”志愿者服務隊的旗幟飄揚在校園內外,贏得大家的廣泛認可,連續三年榮獲省級榮譽。團委實施的“大學生醫療義診志愿服務項目”被團市委評為白城市優秀志愿者服務項目。兩位志愿者活動指導教師,被評為第三屆吉林省志愿服務優秀個人。
二、“學生組織+校園活動+專業特點”構建特色校園文化育人載體
堅持“項目化支撐、陣地化保障、社會化運作”的原則,推行“學生組織+校園活動+專業特點”三位一體工作模式,打造醫專特色校園文化活動。活動中,發揮學生組織的主觀能動作用,開展各類校園文化活動,注重人文、科技、藝術與醫學專業特點的融合,強化特色,提升水平,注重內涵,亮化品牌,完善校園文化活動體系,帶動校園科技文化活動水平整體提升。經過長期的實踐與積淀,已形成一系列的校園文化精品項目——學生社聯文化藝術節、校園文化藝術節、趣味運動會、“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等充分發揮品牌校園文化的引領作用和育人功能。
學生社團活動是特色校園文化活動的另一重要體現。首個學生社團自2003年成立以來,以其活動形式靈活自主的特點深受廣大同學的喜愛。學校現有27個學生社團,涵蓋實踐生活、理論學習、文藝體育、興趣休閑等四個方面,各具特色,各有所長。學校團委作為管理部門,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健全社團工作機制,努力提高社團活動質量,以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豐富在校大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
三、“官網+微博+微信”打造網絡新媒體宣傳平臺
今年11月初,學校團委的微小編們又開始緊張的忙碌起來,為即將開始的“醫專好聲音”校園歌手大賽微信投票活動進行著緊張的籌劃……
自2014年6月,團委官方微信公眾平臺“醫專新青年”正式開通以來,這是繼2012年校團委官方網站、微博開通后,醫高專團委依托新媒體探索服務青年途徑的又一嶄新舉措,是三位一體理念在團宣工作方面的全新演繹,“官網+微博+微信”三方聯動,搶占輿論陣地,擴大團組織的影響力,構筑全新的網絡宣傳交流平臺,更好地服務青年。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例,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推廣和運作,截至11月,已有固定關注用戶4678人,發送圖文信息62期。
團委依托官方微信平臺開展專題活動,取得良好效果。如2014、2015年暑期,團委依托團委官方微信面向即將入學的新生,開展“你好,新同學”微信迎新活動。設置“新生攻略”、“生活小貼士”、“學習幫幫團”、“我的大學”、“青春志愿行”等相關圖文信息介紹板塊,讓新生在入校前,就可以得到最詳細、最準確、最實用的校園信息,感受到學校、團委給予的關注與溫暖。2014年10月國慶節期間,依托微信開展“我和國旗合個影”專題活動,表達對祖國母親的濃濃愛意。微信平臺集中對優秀作品進行了展播。2014年12月寒假前夕,舉辦“文化惠青年,精彩連連看”將秋季學期校園精品學生活動以視頻的方式通過微信進行展播。2015年9月,學生會招新期間,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網上報名,并進行校學生會納新宣傳片的展播。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