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她的名字一樣,陳發菊的事業注定與花結緣。20多年來,作為三峽大學的一名植物學教師,陳發菊走遍鄂西的山山水水,探尋三峽中那些神秘的奇珍異草,守護一個個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
三峽地區由于沒有受到第四紀大陸冰川的破壞,除在植物區系上和植被類型上顯示出其豐富性和多樣性外,還保存著許多珍稀的和中國特有的屬種,是中國三個特有植物分布中心區之一。
素有綠色寶庫物種基因庫之稱的三峽地區,生長著大量珍稀特有植物。三峽工程蓄水后,受淹沒影響的庫區陸生植物有500余種,需要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達290余種,其中50多種珍稀植物為三峽地區所特有。
這些大自然的饋贈,都是陳發菊眼里的寶貝。
愛花如命的護花人
來自五峰的陳發菊是地道的山妹子,山里出生、山里成長,從小就對家鄉的花花草草充滿著一種質樸的情感。
巴東木蓮因首次在巴東縣施陽橋發現而得名,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生長在山坡及溝谷。
當年,陳發菊在向導的帶領下,帶著水和干糧,沿著野豬跑出的逼仄小道,在大山和深谷間尋找巴東木蓮的蹤跡。終于,他們在河谷邊發現了一株巴東木蓮,陳發菊如獲至寶。通過人工授粉,他們獲得了巴東木蓮的種子。
自此,陳發菊就和巴東木蓮結下了不解之緣,也吃了數不盡的苦頭。為了采樣,陳發菊在三峽腹地的大山里來回穿梭,在野外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險。一次,她進山乘坐的機帆船發生了傾覆,差點就把生命留在那里。還有一次,她連夜乘車把采集的樣品送往北京,結果半路發生車禍,在醫院里躺了半年時間。
即使經歷過這般驚心動魄的瞬間,也不能阻擋陳發菊勇往直前的腳步,知道她這些經歷的朋友都笑稱她是用生命在做科研。陳發菊的無畏前行和她的苦心經營都沒有白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陳發菊的團隊建立起面積近1000平方米的溫室、溫棚和20畝實驗田。科研環境變好了,陳發菊團隊全情投入的態度卻始終如一。
當記者問到有沒有覺得做科研辛苦,她笑著說:做喜歡的事就不會覺得辛苦。笑容后是對科研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對花草植物永葆好奇的熱情追求。
科研成果惠一方百姓
春末夏初梅雨來臨之時,正是巴東木蓮的繁殖季節。為了搞清巴東木蓮的繁育機制,陳發菊帶著學生在山里守候了半個月 ,終于發現了巴東木蓮開花結子的秘密。
花期太短,別說結婚生子,就是談戀愛都來不及。陳發菊介紹道。一次,大家靜等一株巴東木蓮開花,中間僅抽了半個小時吃晚飯,不料想回來時,花居然再次合上了。從那以后,大家觀察巴東木蓮開花再不敢有一絲松懈。
巴東木蓮花只在晚上八點左右開放,半小時后就開始閉合,它的這種特殊的開花習性,缺少授粉的機會。與此同時,雌、雄花蕊的成熟時間和空間不同,導致彼此隔離,如同分居在東西兩個半球的夫妻。因此,巴東木蓮在自然條件下結實率和種子發芽率很低,不到1%。
自由戀愛行不通,那就只能包辦婚姻了。陳發菊通過特殊處理,把花的雌、雄花蕊強扭在一起,有效提高了繁殖率,種子的結籽率超過99%,萌發率達98%以上。他們建立起巴東木蓮的有性繁殖技術體系,為其種群恢復奠定了基礎。
當年,這項成果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核心技術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 珍稀瀕危植物巴東木蓮瀕危機制、種群恢復及繁育體系的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挽救了巴東木蓮的瀕危處境。美麗的白花紅蕊的巴東木蓮,也因繁育的成功被巴東縣候選為縣花,巴東縣政府正在籌劃建設一條木蓮大道,意在讓世人更好地領略這險些遺失的美好。
百花齊放結出碩果累累
在養花護花的路上,陳發菊的事業越做越大。多年來,圍繞珍稀植物瀕危機制、繁育技術,陳發菊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林業局科學技術推廣計劃、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10多項,從一位能吃苦的護花人成為一名知名的生物學教授。
護花和育人是相通的。陳發菊帶的本科生,常常二年級就加入科研團隊,跟著師哥師姐訓練實驗技能。為了滿足實驗條件,她不惜每年花費數萬元把學生送到更好的實驗室進行科研。當研究遇到瓶頸,她又千里迢迢趕到學生身邊,幫助他們打消顧慮、解決難題。
2004年,陳發菊有了自己的科研團隊三峽大學生物技術中心。她像培育花朵一樣呵護著團隊的成長,一批青年才俊在她的感召下匯聚起來、成長起來。團隊目前有楚天學者特聘教授2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享受湖北省政府專項津貼專家1人,三峽學者1人,151學術帶頭人4人、學術骨干7人,湖北省第八屆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人,宜昌市十大杰出青年1人,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獲得者1人
百花齊放的團隊,結出的是累累的碩果。在陳發菊的帶領下,中心近5年承擔科研項目3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項,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2項,國家863項目課題1項,林業行業公益類重大專項1項,其他省部級項目8項,總科研經費達1200多萬元。
人生如花,只有把根扎深扎實,人生才能開出最絢麗的花朵。陳發菊如是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