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贊同“英語退出高考”的同時,往往夾帶“語文終于要揚眉吐氣”的感嘆。這一社會現象,也在研討會上引起了與會專家的關注。
教育部高考改革總體方案本月初露端倪,外語將“不再在統一高考時舉行”,探索“社會化一年多考”;在北京、山東等地相繼出臺降低英語科目分值比重、取消英語聽力等“弱化”英語高考的計劃,使得英語教育和英語高考引起社會各方熱議。日前,一場“基于我國高考英語科目調整變化后英語教學的趨勢與對策”研討會在上海師范大學舉行,滬上20多所大學的專家、學者,一線的大學、中學英語教師參加了研討。
英語是工具,也不只是工具
英語擬“退出高考”,是否意味著英語不再像以往那樣重要?這引起了大規模的反響,包括廣大考生及家長的疑慮。
在上海師大外國語學院組織的此次研討會上,專家們談到,英語確實是一種工具,但學習英語的意義又不止于掌握一門語言工具。不妨重新認識英語的本質以及它與母語的關系,避免過度解讀英語成績和證書,同樣也要避免情緒化的抱怨和誤判。
上海師大黨委書記、上海市跨文化交際學會會長陸建非介紹道,全球有4億人口將英語作為母語,世界上1/5的人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語使用能力,如今網上的經貿信息80%都是英語的。英語在先后融合了包括漢語在內的60種語言后,單詞量已突破100萬。英語不再等于西方語言或西方文化,它已成為一種世界通用語言,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去學習和使用。在眼下的全球化進程中,英語學習與國家發展、勞動力素質提高等都有積極相關性。
而根據上月出爐的2013《英孚英語技能指數》報告,我國成年人的平均英語技能雖然比去年有所提升,但仍屬于“低熟練度”,不及俄羅斯、越南等國家。對此,華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顏靜蘭也提到一個例子,一項針對重大賽事志愿者的調查發現,就算是這些學生,其外語口頭交際能力也不理想,而且交際的態度也存在問題。
上海特級教師、上海市世界外國語中學創辦人羅佩明談到,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思維的方式、更是文化的載體。外語的學習中,跨文化交流能力或是說國際理解力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現實中,我們的高層次外語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現在的高級翻譯多是中老年人。
“我的學生說,如果英語不學好,就沒有安全感。”上海師大附中英語教師顧惠玲則以她一位高三學生的話更為鮮活地表述了她的觀點。顧老師說,這意味高中生已經把英語學習和自己的人生、前途聯系在了一起。他們知道,以后申請國內外名校、學習研究以及將來競爭工作崗位時,英語都將發揮作用。
要出新招,更要重新梳理
政策制定者強調,即將到來的改革能讓英語教學變得更有效率,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提升其交流能力,改變中國人“啞巴英語”的窘境。研討會上,專家們談到,高考英語科目調整改革,重點是要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思維,把學生放到多元化的思維中培養。要解決“費時低效”的現狀,在采取“新招數”的同時,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國內英語教和學兩端中存在已久而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農村地區,教學以知識型為主;教材枯燥,教學內容趣味性不足等。
不久前,民間機構21世紀教育研究院在北京組織的一場“英語教育改什么”的沙龍。知名英語教育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龔亞夫也談到了中國式英語教學中存在的“英本主義”教育理念、教師缺乏系統培訓等問題。他說現行教材設置多模擬英語國家環境和人物身份;強調與英語為母語的人交往;談論的話題則是英語國家日常生活話題,特別是小學教材,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
北京四中外語教研組組長李俊和在這場主題沙龍上談到,今后的趨向應該是淡化語法,淡化語言知識,“英語老師要上成跟體育課差不多”,以練為主,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如果您作為一個英語老師,自己口語都不行,還怎么教學生啊?”李俊和說。
不少人在贊同“英語退出高考”的同時,往往夾帶“語文終于要揚眉吐氣”的感嘆。這一社會現象,也在研討會上引起了與會專家的關注。專家們普遍認為,母語退化是一個全球化現象,是信息化快速發展引起的記憶、閱讀、交際模式顛覆而造成的。強化母語的途徑是提升母語本身的教學,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樣要置于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系統考慮。另外,從事實角度出發,學使英語科目在高考比重減少后,學生也可能更加情愿分配更多的時間放在理科學習上。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