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術正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醫療領域。日前,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中心彭志海教授團隊采用3D打印技術,成功打印出捐肝者的肝臟仿真立體模型,指導醫生更快、更準確地完成了一例復雜的小體積移植物原位肝移植,將患兒與母親的肝臟各取一半,完美拼接在一起,保住了母子雙方的生命。據了解,將3D打印技術用于肝臟移植在國際上尚屬首次,而針對兒童開展的小體積移植物原位肝移植亦屬滬上首例。
孩子太重,母親捐肝不夠用
來自貴州的小張今年10歲,因患先天性自身免疫性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來到上海市一醫院就診。經檢查,小張的肝功能存在嚴重缺陷,需要進行活體肝移植。經過配型,小張的母親符合移植要求,然而,在將患者原始影像數據導入腹部醫學圖像三維可視化系統進行進一步分析后,小張的主刀醫生、市一醫院普外科中心肝膽胰外科主任醫師鐘林發現了棘手的問題。
在肝移植中,存在著供受體體重比的概念,即供體提供的肝臟重量與受體體重之間的比值,一般要求大于等于1%。鐘林介紹說,小張媽媽的肝臟右半葉重600克左右,左半葉重300克左右。如果將右半邊肝臟捐獻給小張,剩下的肝臟體積太小,可能導致媽媽本身出現生命危險。如果將左半邊的肝臟捐獻給小張,那么根據小張自身44千克的體重,供受體體重比僅有0.66%左右,達不到要求的1%,患兒易發生小肝綜合癥,術后會出現移植物失功能情況。
各取一半,3D打印來導航
面對患者病情出現進一步惡化的趨勢,專家團隊經過慎密思考,提出了肝移植技術中的尖端技術,決定為患者進行小體積移植物原位肝移植。即切除患兒左半肝,保留右半肝臟,用媽媽的左半肝與患兒的左肝靜脈、門靜脈左支和左肝動脈、膽管左支分別進行吻合成功實施小體積移植物原位肝移植。這樣能夠保證供受雙方都能保有機體所需的正常肝功能。
不過,這一手術計劃對于精確度的要求極高,對于供者的切除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捐肝者有肝衰竭風險,少了移植受者不夠也不能存活,需要對肝臟大小,形狀,血管、膽管進行精確規劃,些許的誤差就有可能導致手術失敗。
怎么才能精準制訂手術方案?鐘林想到了3D打印技術。3D打印可使肝膽胰臟器和相應的病變部位以1:1的實物形式呈現在醫生面前,術前即可精確評估病變范圍與臨近臟器組織的三維空間關系,制定詳細的手術規劃,為患者量身打造最佳適宜供肝,實現活體移植手術精準化和個體化。經過精心分析測算,鐘林團隊確定切除小張媽媽303克的肝臟。
手術如期展開。在進行肝切除時,專家將模型帶入手術室與術中實時手術進行比對,通過調整3D打印模型并置于最佳解剖位置,為手術關鍵步驟提供直觀的實時導航,對關鍵部位快速識別和定位;通過精確定位病灶、血管,實時引導重要脈管的接合,提高了手術精準性,有效降低了手術風險。
手術十分成功,小張媽媽于術后2周出院,小張目前情況亦穩定。據介紹,移植入患兒體內的健康肝臟將在1個月后增生到標準肝體積的60%,而患兒自身存在硬化的肝臟將逐步萎縮。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