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Scientific Reports》在線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品質量安全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Are fish fed with cyanobacteria safe,nutritious and delicious? A laboratory study。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博士生梁花蕾為第一作者,張學振副教授為通訊作者。該研究揭示了將藍藻粉作為替代蛋白源添加到魚飼料中加以利用這一研究假設的實驗 結果,對于評估藍藻水華污染對水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伴隨著全球范圍內水體富營養化的日益加劇,淡水水體藍藻水華頻繁暴發。藍藻水華的暴發不僅影響景觀、散發臭味,還對飲用水及水產品質量安全帶來了巨大的威脅。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飲水中的藻毒素標準為1.0 ppb,推薦的日容許攝入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 TDI)為0.04 g/kg BW (體重),因產毒藍藻細胞破裂而釋放的藻毒素對這一限值造成嚴峻挑戰。
與此同時,藍藻(或藍細菌)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光合自養生物,具有特別強的環境適 應能力。藍藻含有30-50%的蛋白含量,甚至高于豆粕中的蛋白含量。在當前飼料蛋白原日益緊缺的形勢下,有學者提出將藍藻粉作為替代蛋白源添加到飼料中 加以利用的設想。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品質量安全團隊采用10%、20%、30%、40%的藍藻粉添加比例以替代豆粕的含量并制成飼料養殖鯽魚4個月。研究結果表明, 與對照組相比,低比例添加(10%、20%)能顯著促進鯽魚生長,而高添加組(30%、40%)不但顯著抑制生長,而且導致魚體肌肉品質顯著下降、異味物 質含量增加,藻毒素含量趨近或超過WHO規定的TDI值,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實驗將藍藻作為飼料蛋白源加以開發利用,藻毒素去除是至關重要的一步。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品質量安全團隊近年來圍繞藍藻的產毒-致毒-去毒-解毒開展了持續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研究得到了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的資助。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