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對很多孩子來說,是心跳加速的一周,因為期中考成績出來了。
為了能刺激孩子在幾次關鍵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爸爸媽媽們也是想盡辦法,在考試前,許下各種承諾。鹿姐姐身邊一位老師朋友,就遇到了這樣一位爸爸。他跟兒子說,只要期中考試考得好就答應兒子任何要求,結果熊孩子回答:好的,那就先來套房子吧。
昨天,正好是成績出來的日子,這名熊孩子在這份禮物的刺激下,居然考出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平時都是六、七十分的水平,這次居然考了90多分。”鹿姐姐忍不住問老師:房買了嗎?
“房子當然不會買啦,這位爸爸告訴兒子,這個禮物兌現起來沒那么簡單,最后請孩子吃了一頓牛排做補償。”老師說。
難道物質獎勵真的那么有效嗎?也有爸媽提出質疑,之前不是有心理學家還做了對比試驗,物質獎勵和贊賞,哪個更有效?
杭師大東城二小錢丹萍老師曾觀察過自己班上家長對孩子考試做的承諾,排前三位的是:買東西、吃大餐和陪孩子去哪里玩一次。
“因為現在爸媽一般在獎勵孩子前,都會征求孩子意見,問問他們喜歡什么。”
既帶過六年級高段孩子,又教過一年級低段孩子的錢老師發現,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獎勵方式也需要不同,像低年段孩子對眼前五花八門的小東西感覺很有誘惑力,爸媽如果只是用一些精神上的贊賞,孩子會一下子無法理解。
錢老師在自己女兒身上也做過實驗,比如在晚飯前,告訴還在上幼兒園的女兒,只要飯吃得好,就可以吃顆糖,但如果今天這顆糖不拿,明天就可以多拿一顆,結果小姑娘毫不猶豫地選擇“今天的事今天畢”。
所以,錢老師覺得,適當的物質獎勵對低年段的孩子來說,只要把握好度,未嘗不可,這也符合低年段孩子的心理特點。當然父母也可以像學校一樣,用積分卡的形式,選擇在學期末兌現禮物。
但對高年段的孩子,物質獎勵的吸引力就要弱很多,這時候,在情感和精神上的溝通、尊重,會更有益孩子的成長。
錢老師班上就有家長和孩子進行平等交換,比如孩子這次通過改變不好的學習習慣,讓考試成績比前一次有所提高,家長也兌現改掉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壞習慣。這種獎勵方式的效果是杠杠的。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