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揚生態瓶:輕松養魚不是夢
在很多養魚愛好者的經歷中,由于不能及時換水等原因,導致魚的存活時間很短,甚至有時魚主天天精心呵護,依舊養不活魚,讓人挺頭疼。
福州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研三學生李建聰帶領的創業團隊開發出一款既美觀又環保的生態瓶,實現了不換水、一周喂食一次就可輕松養魚。目前,他們開發的二代產品在福州地區的月銷售量已超過3000瓶。
學以致用的微創業火花
微揚生態瓶看起來不過是一個普通的瓶子:底部是小石子,魚生活在插著綠植的水中。
這樣一個小瓶子如何讓魚生存?李建聰解釋說:“干凈的水反倒是不合適魚的生長,在水中培養有益微生物,營造一個穩定、適合魚類生長的環境,才可實現動態平衡。”
在微揚生態瓶中,裝飾物和投放的微生物都有講究。“綠植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可提供魚呼吸,浮游微生物可作為魚的食物,或者人工喂食也可以。魚的排泄物可被水中的微生物分解,分解后產生的氮磷鉀等又可作為植物的營養成分被植物利用。”
作為研究生,李建聰的課題方向就是食用魚的生態養殖。生態瓶的創意點子來自實驗室的閑聊。“當時我們在幫助校友推廣生態產品,在談論產品開發時,有人提出可以把食用魚的可控生態精養技術成果運用到觀賞魚。”
把專業和創業結合,用一個美觀的玻璃瓶做成一個微生態系統效果如何呢?他們立馬在網上搜索,通過朋友了解,發現沒有類似的產品。
去年3月,他們開始了產品研發。從微生物的種類和配比、魚種的選擇、綠植的分布和配件的選擇,他們一共試驗了300多個組合,最終篩選出一套合適的系統。通過半年的調研和實驗,他們實現了“讓小魚在小環境里少喂食,三個月以上不換水,輕松養活”。生態瓶從創意變成他們的創業項目,從實驗室走向了市場。
微揚團隊的成員、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大三學生紀懷宇說,當時學院輔導員趙鵬成了他們的第一個顧客。“當成一個裝飾品,看起來很美觀。”趙鵬表示,“許多同事看到后也要買,就這樣開始了推廣。”
從叫賣開始的市場之路
微揚團隊曾出外擺攤試探市場。第一次在福州大學城的永輝超市門口,李建聰和3個同學站了二十幾分鐘,才開口叫賣。
第一次賣出18瓶,第二次賣出28瓶,第三次賣出23瓶……慢慢地,他們開始有了以家庭和白領為主的小市場。他們還和商家合作,把微揚生態瓶放進店家。在線下市場得到良好反響后,他們開始開拓淘寶和微店的線上渠道。
去年12月,微揚生態瓶銷量突破了5000瓶。市場越大,問題也隨即出現。
有客戶反映“不到一周就出現死魚”的情況,而實驗室的樣品也有出現同樣的狀況。
“通過咨詢和總結,我們發現由于冬天溫度驟降,斑馬魚屬于熱帶魚不適應這樣的氣候。”于是,微揚團隊停止了銷售,重返實驗室,在魚的品種、水草的選擇等各方面的細節進行新一輪的研發。
除了重新篩選魚種,并進行人工馴化,選育出更好的個體進行繁殖,他們還調整了裝飾物配件,例如采用高硼硅玻璃瓶,提高透光度增加美觀性,增加了綠植的種類。更重要的是魚類的選擇性也更廣了。“一代產品只有斑馬魚一種,二代產品魚種增加到7種,加上綠植這些裝飾物配件的豐富,我們的產品也拓展到10種。”
今年4月,他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微揚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走出學校接受社會的檢驗。4月底,微揚二代生態瓶重裝上市,立刻得到了市場的歡迎,僅福州市場的月銷量已經有3000瓶左右。
目前,他們通過線上線下,已成功開拓了廈門、漳州等地的實體店,在包裝上也更適應長途運輸。“魚種、配件、綠植都是單獨包裝,按照說明用戶只需要進行簡單的DIY。”
專業技術優勢讓未來可期
“現在網上也出現了一些仿冒品,但他們的技術和專業性不夠,產品問題較多,有時候會有顧客誤以為是我們產品。”李建聰表示,“‘被山寨’在所難免,但技術壁壘是許多商家所無法攻破的阻礙。”
微揚團隊最寶貴的是擁有技術優勢和專業優勢。目前,微揚團隊的發明專利已進入實質性審查階段,這也是他們保護自己品牌的一個有效方式。
除了在技術上多改進,產品上堅持多樣化是團隊的下一步目標。生態瓶技術的改進讓水族箱和生態墻同樣運用生態養殖技術成為可能,“國內這方面的產品不多,未來的家居裝修市場是我們的目標之一”。
同時,生態產品不僅僅只有生態瓶,微揚團隊還計劃著開拓生態養殖食用魚的市場。“如今食用魚的藥物殘留問題凸顯,福大的生態養魚研究已經進展多年。學校的科技成果需要推廣,轉化為生產力。”李建聰說道,“我們已跟校方達成合作意向,準備推廣不換水、不用藥養殖的食用魚。目前正在攻克活體魚運輸問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