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引導員學習辨認各種傳統的農耕器具、和同學比比看誰挖的番薯質量好、體驗在地里拔蘿卜……在剛剛過去的周末,留給浙江農林大學大一學生的,除了淅淅瀝瀝的秋雨,還有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雨歇時分參與學校組織的秋收農耕活動。
原來,浙江農林大學校園里有一個專門提供給學生農作的小農場,師生們將之稱為學生農作園。從11月中旬開始,一系列以秋收為主題的校園勞動,在浙農林的學生農作園里進行著。近千名師生扛著鋤頭、提著籃子,挖番薯、拔蘿卜、收青菜、收大豆,通過參與秋收活動,在勞動中傳承農耕文化、體味收獲的幸福。
學生在挖番薯,熱火朝天
咱挖的不是番薯是快樂
得知學校組織挖番薯比賽,大一學生劉曉燕特別興奮:“我老家雖然在農村,但是從小到大基本沒有參加過真正的農田勞動,真沒想到,到了大學里還有機會和同學一起挖番薯,感受秋收的樂趣。”劉曉燕參加的是挖番薯比賽,雖然因為天氣不給力,開始沒多久就下雨了,但是絲毫沒有影響她的熱情,在泥濘的土地上,和伙伴們興趣盎然。
“真沒想到番薯還有這么多中顏色,紅的、白的、黃的,不少品種是我以前看都沒看到過的。比如說有一種紫薯,個子雖很小,但是身材長得特別好,為了保證它完整的出土,我們可使了不少的勁兒。” 同樣參加挖番薯大賽的大二學生姜秋秋說,為了不傷害它,只能用手刨土,但是泥土很泥濘好不容易才完整的挖出來,大家都像是挖到了珍寶一樣。顯然,勞動收獲的快樂是無法被替代的。
經濟管理學院的學生孔麗麗在城市長大,從沒看過人們在田野中收獲的熱鬧情景。在參加挖番薯比賽的過程中,這個第一次用鋤頭的女生,深刻地感受到了勞動的樂趣:“第一次接觸,非常起勁兒,比平時考了好成績還高興。拿起自己挖的番薯,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饋贈。”
雖是農林學專業,但胡雨從小到大從未拿過鋤頭,更沒有干過農活。她說:“作為農林大學的學生,從事基本的農業勞動是我們的必修課,不僅能學習到農作的基本技能,也能進一步提升對農業感情。”胡雨補充說,通過集體勞作,還能提升整個班級的集體榮譽感。
除了挖番薯比賽外,拔蘿卜、采收青菜等活動,也受到了廣大師生的熱捧。有的學生甚至現場就”啃”起了蘿卜,整個農作園成樂一場歡樂的海洋。
在辨認農具中感知農耕文化
在農作園入口處,有一個占地面積不到一百平方米的展示區,在這里展示了數十件中國傳統的農耕器具。風車、打稻機、鐮刀、蓑衣、石臼、鋤頭……這些在城市里已經成為稀罕物的傳統農具,不僅吸引了90后大學生的關注,很多年長的大學教授也是睹物思情,想起了自己年輕時參加勞動的場景。
“我曾經在姥姥家看過風車,這種風車不是用來發電的,而是通過搖動手柄,產生大小不同的風,從而實現將稻谷中的稻草、空殼吹走,把飽滿的谷粒留下的目的。在農村,以前聽說家家戶戶都有這樣的農具,即使現在用起來也非常實用,真的很佩服古人的發明。”正在現場欣賞農具的大二學生劉蓓告訴記者。
除了農具以外,農作園里還展出了二十四節氣、各種農作物的耕作方法等。還專門有位老師在現場指導大家使用打稻機,學生們抱著一捆捆稻子排隊輪流使用打稻機,學習這一農業機械的使用方法。
一位有農作經驗的同學告訴現場學生:“使用打稻機并不是越有勁越好,最關鍵的是有節奏。腳踩的力道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輕,一定要勻速,這樣子才能既輕松又高效地打下稻谷。”
看著現場眾多的農具,大二學生周旭感觸蠻深。“鋤禾日當午誰都會背,但是現在的大學生不要說自己參與秋收,很多農具連看都沒看過。自己能夠有機會辨認農具、參與秋收,并學會怎樣使用鋤頭、鐮刀,收獲非常大。”
“秋收勞作,可以生活化,也可以學習化,是一種實踐,一種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對于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秋收勞動,浙江農林大學黨委副書記余杰表示:“教育不能是空心的,不能沒有根基沒有生活,否則我們的教育就不會成功。勞作課,就是想讓大學生們在大自然里找到樂趣,找到生活態度。”
讓勞動成為每個學生的自覺行動
除了挖番薯、辨農具,今年秋天,浙農林還組織了學生參與了采收青菜,播種土豆等農活。組織廣大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勞動,已成為師生的一項特殊活動,是浙農林辦學50多年來的傳統。
據介紹,浙經農林大學成立于1958年,從建校第一天起,學校就將勞動課設置為學生的必修課。學習使用鋤頭等工具,更是當時每一位農林學子的必備技能。浙農林老校區的不少老房子、運動場,也都是當時學生參與建設的。
為繼續弘揚這一優良傳統,浙農林將參加勞動、參加校園綠地管理,以創新學分的形式進行確定和鼓勵,組織學生參加拔草、采茶等各種勞動。為了增強學生參與勞動的意識,學校在學生寢室布置了二十四節氣圖,在活動中心布置了農耕文化展,并將化石樹作為代表性地標,屹立在學校最中心的位置,著力為學生營造參與勞動、感恩自然的良好氛圍。
目前,浙農林擁有近3000畝的校園,已全部“承包”給所有學院的全體學生義務管護。此外,學校還在校園里專門開辟了學生農作園、平山農場等勞動場地,還在德清建立了500多畝的實習農場,鼓勵學生種瓜種菜,在戶外開展生產勞動。為了更好的指導學生從事農業生產,學校還專門聘請了專業的教師,指導學生施肥、翻整、起壟等,同時選育了各種果蔬的小苗,分配給學生種植。
浙農林場地技術指導老師葉志明告訴記者,現在的很多大學生,都是從學校到學校,大都沒有從事過農業勞動,干過農活的少之又少。“鼓勵大學生參加農作,動手種植果蔬,不僅能讓他們見證果蔬的種植和生長過程,增強從事農業必須的動手能力,還能學習到很多課外知識,對他們更好的從事本專業的學習和研究也是很好的積累過程。”
余杰強調,學校鼓勵學生參與課余勞動,希望學生能將專業學習與社會實踐等二三課堂相結合,在日常的生活中學會感恩自然、自覺踐行生態文明行為,更要在畢業后成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生力軍。
與此同時,畢業生積極投身現代農業創業的比例也不斷增加。“全國農業創業先進個人”楊珍等一大批畢業生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在創造美好生活的同時,也為中國的三農事業貢獻著力量。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