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小學高段,原來很聽話的孩子,突然像“變”了一個人,老是跟家長“犟”著;在中學階段,孩子讀書辛苦,家長也過得特別辛苦,這個本以為該長大懂事的孩子,卻變得“無法對話”了。青春期的孩子,讓家長們頭痛不已。
青春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階段,而一個家庭在孩子青春期中擔負著很重要的指導責任。本期的智慧家庭教育大講堂,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書記、浙江省德育特級教師韓似萍,和家長們聊起“孩子們在青春期的那些事兒”——家長如何接納孩子在青春期身心發展的蛻變,并實施成長指導。韓老師分析了青春期孩子的特點,并指導家長們如何去讀懂孩子“行為背后的訴求”,了解指導孩子的方法。
遇到孩子逆反的情況,家長應感到高興
孩子到了青春期,心理層面上有兩大覺醒——自我意識的覺醒和性意識的覺醒。這個時候,孩子和家長從心理上開始分離,孩子有強烈的身份需求,希望和家長“平起平坐”,并要求建立新的關系——平等對話的關系。
家長們都有這樣的感受,用以往的方式和孩子對話,如同“雞同鴨講”,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比如,當孩子光顧著看電視而不去做作業時,家長以前那句頗具威懾力的“不要看電視,快做作業”,對付小學生很有效,但對付青春期的孩子卻只會換來白眼和甩門,一副堂而皇之的逆反態度,這究竟是怎么了?
韓老師分析說,遇到孩子逆反的情況,家長應感到高興,這說明孩子的心理開始獨立了,心理發展是健康的。如果說原來的交流模式是“我說你聽”,那現在的孩子則進入了需要“對話”來交流的階段,家長可以換一種對話口吻——“今天作業多不多,你覺得來不來得及做?”,改變語氣語調,不用感嘆號,少用句號,多用問號。
其次家長要改變的是“討論的方法”。比如一個成績很一般也不夠努力的孩子說要考某某名校,家長往往會覺得孩子“大放闕詞”,甚至還嘲諷他:“你這種人考得上某某學校的啊?”,這種方式會讓孩子產生“你不尊重我,和你沒話說”的感受,導致對話無法進行下去。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希望大人能認可自己,所以家長不要否認他的動機,只討論“手段”,比如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我知道你很想考進這所學校,但你努力的方法可能還有問題。”
青春期,女孩要“養土”男孩要“育種”
孩子的青春期,就生理角度來說,處于“養土育種”時期,家長必須注重孩子的生殖健康,給孩子相應的指導。關愛孩子的生殖健康,這對整個家庭來說,也是關系到家族延續的大問題。
對女孩子來說,要“養土”,要讓子宮、卵巢健康地發育。有些女孩子臨到考試例假就不來了,這是一個“信號”,說明卵巢功能不佳。“月經是女孩生理發育的晴雨表,一定要關注。在持續的壓力下,女孩子可能會內分泌失調。”韓老師特別強調,“如果女孩例假不來,請家長一定要注意不要給孩子學業上的壓力,讓孩子緩一口氣,要知道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長。有些事情,錯過了這個時間段,就沒有回頭路了。”
對于男孩子來說,要“育種”,要保護精子健康發育。家長需要讓孩子了解精子存活適宜的溫度,一定要讓孩子注意不要穿不透氣的牛仔褲,不要洗桑拿浴、少洗熱水盆浴。
為青春期孩子的性沖動筑三道“防火墻”
青春期,同時也是“性等待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性發育了,但還沒有自由性行為的權力。在性發育過程中,孩子會有性沖動,當這種“自然本能”流露出來時,孩子往往會很迷茫。家長的任務,就是要指導孩子學習調控、調適這種“本能”,告訴孩子哪些是合理的釋放方式,哪些是不合理的。
韓老師建議:家長要注意打三道“防火墻”。
第一道“防火墻”:不去不安全的環境。家長要告訴孩子,什么是安全的壞境。“男女生之間可以交往,大方交往。但是,要群體交往,減少個別交往。”韓老師解釋說,“‘群體交往’可以使性壓力得到釋放,相比之下‘個別放電’就比較危險。”孩子在青春期時,家長可以組織年紀相仿孩子的家庭活動,男孩女孩一起玩,讓他們的性壓力通過群體活動釋放。家長要特別注意的是,“個別交往”中,任何一個性刺激對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都很危險,所以需要引導孩子“不穿太暴露的衣服,不討論性話題,男女一起不看與性相關的視頻”。
第二道防火墻:學會拒絕。告訴孩子,在和異性交往時要會判斷,如果遇到對方進行性挑逗,要學會盡早“剎車”,當別人有不合理要求,一定要學會拒絕并明確表明態度。
第三道防火墻:給孩子巨大的精神支持。孩子的成長是試錯的過程,家長需要告訴孩子,如果真的做錯了,父母也許會有情緒,但一定會幫助你。一旦遇到麻煩事,一定要記得回家。
青春期的孩子面對學業壓力和性壓力,就像一個“打足氣”的氣球,繃得很緊,需要釋放。據調查,80%的孩子有手淫行為。韓老師說,對此,家長要有科學的理念,手淫對身體沒有影響,但不能過于頻繁,有些孩子手淫成癮是因為學業壓力大,他需要通過這種途徑逃避壓力。遇到這種情況,家長需要告訴孩子,偶爾手淫一次是正常的,不要有罪惡感,但要注意衛生。如果孩子經常在想手淫,甚至上課的時候也在想,就要注意了。這時候家長不要罵孩子“怎么老做這種事情”,而是要找到行為背后的心理訴求,和孩子聊聊,是不是因為壓力太大,想擺脫某種壓力,這樣的話孩子會很感激。韓老師給出男孩子家長一個方法: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改變他的行為。青春期男孩要培養晚上運動的習慣,做上臂運動(引體向上),再用超過腳脖子的熱水洗腳。這樣做可以讓手臂肌肉緊張,腳放松,全身舒展。睡前,家長還可以給男孩來一杯不加糖的鮮奶,一方面保護胃粘膜,一方面安神,孩子就能很快入睡,減少“想入非非”。
不要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
孩子在青春期階段,常常會問自己:“我是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為了尋找這個答案,孩子會通過同伴價值感、同性價值感和異性價值感三種途徑來判斷自己的存在意義。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早戀”。韓老師分析說:青春期的孩子并不是真的喜歡某個人,他們更多的是需要“某種感覺”,需要在兩性交往中體驗“異性價值感”。
同伴價值感、同性價值感和異性價值感三者之間是一個相互自動平衡的關系,如果有一種價值感下降,對其他的價值感需求就會上升。有些家長特別喜歡拿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這一比,孩子的“同伴價值感”降低了,另外兩個價值感需求就會相應增加:孩子會尋求同性價值感的提升——男生打架(比力量),女生打扮(比體像);同時,孩子也尋求異性價值感的提升。所以,家長要看到孩子出現這些行為背后的訴求是什么,了解到這是因為孩子的同伴價值感降低了。
韓老師說:“盡量不要降低孩子的同伴價值感,不要拿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和異性很要好,拆不開,這說明孩子的同伴價值感和同性價值感不夠,這時候異性價值感就好像“救命稻草”。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要“硬拆”,而要想辦法提升同伴價值感。比如讓孩子燒碗蛋炒飯,贊揚他(她)很懂事,感嘆自己比別的家長有福氣,能吃到這么好的蛋炒飯。同樣,要提升同伴價值感,家長可以和老師協商,讓孩子盡快在同學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價值。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