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個孩子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
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背后
10月31日上午,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趙家營小學的楊文奇、包頭五十二中的候佳君寫完作業,美好的周末正式開始。三年級的楊文奇是南小教育聯盟的第一批學生,而八年級的候佳君將成為包頭五十二中第二屆初中畢業生。
同樣的時間,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旗)督導檢查反饋會在首府呼和浩特市召開。會上,國家督導檢查組組長薛明揚宣讀了評估意見,包頭市青山區以總分92.9分在全自治區城區中排名第一。
“同城同機會”
10月29日到30日,國家教育督導檢查組一行對青山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進行了督導檢查。在督導檢查組召開的匯報會上,青山區區委書記郭文煥說,“我們要讓青山區的每個孩子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真正做到同城同機會。”
楊文奇便是同城同機會的受益者之一。
今年5月,青山區兩個教育聯盟同時宣布成立:一個是幸福南路小學與少先路小學、趙家營小學整合成立“南小教育聯盟”;另一個是北重六小與由村辦小學發展起來的三星小學整合成立“北重六小教育聯盟”。“南北聯盟”的建立,成為我市義務教育的首創之舉。
青山區教育局局長張文科告訴記者,“通過聯盟辦學,在教育理念、過程管理、校本研修、師資隊伍統籌等方面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延伸優質教育平臺,促使區域義務教育從均衡化走向全面優質化,讓孩子們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為他們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沒想到我的孩子能到南小讀書,這半年來,孩子的進步非常大,越來越自信,看到孩子的變化特別開心。楊文奇的母親王燕對記者說。
一份長期規劃
2010年,青山區制定了《青山區學校布局調整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
這份規劃制定之時,候佳君還是一名小學生。那時,家住北新街的候佳君要穿過110國道和兵工路,到幾公里之外的廠前學校讀書,孩子上學問題一度成為一家人最大的心病。
2013年,青山區以將四所農村學校撤并,在110國道北側新建一所九年一貫寄宿制學校——包頭五十二中。
包頭五十二中校長黃利平告訴記者,過去,這四所農村學校都是平房,辦學條件很差,其中學生最少的頂獨龍貴小學只有20多名學生。五十二中的新建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學校教育設施先進,理化生實驗室、錄播室、計算機室、舞蹈室等功能兼備。黃利平自豪地說,“即便是和廠前的學校比,我們的硬件條件也一點兒不差。”
如今,候佳君的父母不用再擔心孩子路上的安全,因為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
52中,只是縮影。近年來,青山區《青山區學校布局調整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和《青山區城鄉一體化2010—2015年發展規劃》,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進行了優化整合。2012年,原來的電三建中學與北重二中合并為現在的北重二中。2014年,民族路小學與包48中學小學部有機整合為民族路小學,解決了城區“大班額”問題。青山區還出資1.3億元回購了第四職高校址,將九年一貫制學校包四十八中初中部遷入,極大緩解了部分初中校生源壓力大的局面。通過這些調整,青山區學校布局更加科學合理,資源分布更加均衡。
幾個關鍵數字
規劃的落實離不開執政者的堅持和經濟上的投入。
自2008年起,青山區委、區政府連續七年召開教育改革與發展工作會議,出臺文件36個。這些文件的相繼出臺為青山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
幾年來,青山區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實現“三個增長”。做到了預算內義務教育撥款增長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逐年增長,教育費附加足額征收并全額撥付。小學生均公用經費三年內由2012年1175.59元提高到2014年1419.6元;初中生均公用經費由2012年2534.77元提高到2014年2694.32元。
不僅如此,青山區緊緊抓住硬件均衡這一重點,持續加大財政投入。累計投入15億元以上,用于危廁改造工程、塑膠操場工程、校安工程、校舍擴建、新建工程等。目前,青山區在全市率先實現校校都有水沖廁所、校校都有塑膠操場。在校舍改造逐步到位的同時,青山區累計投入1.3億元,實施了“數字化新校園”工程,在全市范圍內率先實現班班都有多媒體,校校都有錄播室,在全市領先采用“同頻互動課堂”教育新手段,完成校際間師生在線同頻互動教學、網絡教研、在線學習等。目前,青山區小學生均計算機達到0.11臺,初中達到0.12臺。同時擴大了全區中小學圖書館、閱覽室藏書量,小學生均圖書達到28冊,中學生均圖書達到42冊。
“水落石出”還是“水漲船高”
“從學校新建以來,區里就為我們配強了教師,學校新招錄的年輕老師很多都是從全國重點師范院校招考進來的”包頭五十二中校長黃利平說。
據悉,2008年以來,青山區通過向全國重點師范院校直接招聘、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等方式,共招聘教師近1000名,切實解決了教師年齡老化和學科教師緊缺等問題。目前,全區有各級“教學能手”429人、“學科帶頭人”62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正高級教師18人,名校長、特級教師、名師共58人。
從2014年起,青山區開始實施“劃片招生和電腦派位相結合”的陽光招生政策,將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納入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體系。通過公平公正的招生和分班政策,使占義教階段學生總數48.1%的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全部就近安排在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就讀,與本區戶籍學生享有同等待遇。
同時,把“三殘”兒童入學和教育作為重要工作內容,全區“三殘”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2014年為83.12%。優質普通高中招生名額按初中規模合理分配,2015年分配指標達到60%。
此外,青山區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提升工程,力促全區學校特色發展。目前,全區已經在形成了少年軍校、經典誦讀、書法、科技活動等有影響力的特色項目外,各校積極開展特色二課堂活動,努力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活躍校園文化氣氛,使“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辦學風格更加凸顯。今年8月,青山區被國家教育部認定并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區),全區13所中小學入選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青山區教育局局長張文科對記者說,青山區教育的均衡不是“水落石出”,而是“水漲船高”,實現均衡的方法不是降低優質學校的檔次,而是拉高原企業學校、薄弱學校的水平,實現更高層次的均衡,促進區域內教育資源均衡配置。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