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校園暴力一再引起社會的關注。翻開新聞,不時有各種身穿校服、長相稚嫩卻出口成臟、手段殘忍的學生制造血腥氣濃、場景觸目驚心的校園暴力的報道映入眼簾。校園暴力讓人吃驚、令人發指。然而,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人們似乎還沒有看到暴力的盡頭在哪里。人們不禁心慌了:如何制止校園暴力?
個人:應有自我保護意識
在遇到暴力時,多數人會因施暴者的警告或威脅而心生懼怕,從而選擇忍氣吞聲,殊不知這更助長了暴力勢力的苗頭。在遇到暴力事件時,不能一味地忍讓,要學會用學校法規、法律來抵制。不要害怕,畢竟校園暴力分子是極少數人。如果在你身邊有這樣的同學,你應該不卑不亢;在他做壞事時,你應該義正詞嚴地告訴他這樣做是會犯法的;你應該學會自衛,不在暴力面前屈服,未成年人年青氣盛,做事易沖動,不計后果,在遇到暴力時,不要以暴制暴,應先穩住心態,找機會與老師或家長取得聯系,這樣你就可以得到救助。情節特別嚴重的,可選擇報警,使用法律手段進行自我保護。
家庭:應營造溫馨積極的家庭氛圍
小小年紀,為何一身戾氣?本該親密無間,何以拳腳相加?沒有誰天生是惡人,那些未成年施暴者不可能一開始就貪戀暴力。他們的過錯與自身法律意識淡薄有關,也與監護人的責任缺失有關。家庭的殘缺或過度溺愛都會使未成年人走上不正之路。未成年人好奇心強、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的意志力的能力較差,家長的不良行為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家長的出口成臟與暴力的處事方法也在未成年孩子的心中悄生萌芽。有的父母只給孩子物質上的享受,卻不在精神上做指引,以致孩子從小養成貪圖享受、好逸惡勞、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的壞毛病,因此孩子在遇到違背自己意愿的事情時,便會舉目無情、不計后果。因此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健康成長尤為重要。家長們更應該時常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多與孩子溝通。并讓孩子學會理解他人、善待他人、關心愛護他人。
校方:應重構校園規則
學校不僅僅是供人讀書、學習知識的圣賢之地,更是傳播中國傳統美德真善美的圣潔之地。學校應以德為先,樹立學生良好的人格,要注重素質教育,而不是應試教育,過分地追求升學率,忽視了學生品質、品德的培養就得不償失了。師者,所謂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的作用不僅僅是教書,更應該是育人。作為老師要教會學生如何立德,如何成仁。同時,也要給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日常行為,增進師生感情,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這樣有助于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
對于校園暴力的現象,我們應從萌芽開始就把它扼殺到搖籃里。比如對于出現的暴力事件,應從重處理,而不是淡化性質,簡單地給個處分就草草了事。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出現事故都應該處罰,決不能徇私舞弊,助長不正之風。
法律:應加重對施暴者的懲罰
我們看到新聞上校園暴力事件頻發不窮,但公開審理并對施暴者在法律上嚴重懲戒的卻鮮有耳聞。我國《刑法》雖然制定了關于不承擔刑事責任的犯罪未成年人由監護人管教,必要的時候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的法律條文,但在實踐中,由于諸多人為因素,施暴的結果一般只是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這樣執行的效果往往給公眾以打人賠錢了事的誤讀。尤其是在施暴方和受害方經濟地位差距懸殊的情況下,這種誤讀常常被放大。施暴者往往會因為未成年,出了事有人擺平而有恃無恐,對他人的尊嚴乃至生命極端漠視。因此,對那些具有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并造成較大社會危害的孩子,法律應當制定新的制度并實施教育矯正措施,加以懲戒,不能讓年齡不夠承擔刑事責任的施暴者鉆了法律寬容的空子,決不能草草了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縱容此類事件的發生。
校園暴力,制止不容易,根除更難。這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只有個人遇到校園暴力時懂得用法律的手段反擊,家庭積極配合營造溫暖的成長環境,學校完善師生關系制度,國家健全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方可磨滅施暴者的戾氣。根除校園暴力,只能靠社會上下齊心協力,除此之外,別無他擇。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