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世界自閉癥日這天,全國唯一省級孤獨癥醫學重點專科、西南地區唯一開展孤獨癥康復治療的專業化科室——重慶市第九人民醫院兒童孤獨癥專科,來了一批特殊的訪客——西南大學心理學部社會實踐分隊的學生們。他們將和康復治療師一起,用每分每秒的愛心和耐心,一點一滴地溫暖這些特殊的孩子。
三天的陪伴,兩年的約定
“鵬鵬,看這里,桌子上有五塊不同顏色的積木,看這塊積木是什么顏色?”重復三遍后,三歲的鵬鵬玩著自己的手指,眼神飄忽在四周貼著畫的墻壁上,含糊地回答道:“紅色。”“對啦,鵬鵬真棒。那鵬鵬把這個顏色的積木放在相同顏色的圓圈上,好不好?”“我要吃餅干了。”“先做完再吃。”“我要吃餅干了。”
康復治療師李老師無奈地搖搖頭,在測評記錄上打了一個叉。小分隊成員袁苗轉過身來對記者說:“三天下來,這個孩子的情況已經算好一點的了。”
治療孤獨癥兒童,需要的不僅僅是愛心,更重要的是耐心。
參與協助認知能力訓練的學生張倩告訴記者,她主要教孩子們認讀簡單的詞組,在三天的時間里,有些詞語已經重復不下上千遍了。由于孤獨癥孩子認知能力較低,他們在很短的時間里難以理解一個事物,于是隊員們就得不斷重復并比劃。一節課重復近二十遍,一天六節課,三天下來一個詞語就需要重復三百多遍。“說實話,有好幾次都想要放棄這種枯燥乏味的重復工作,但是,看著孩子們童稚的面龐,純真的眼神,又咬咬牙繼續微笑著重復念起來”。
為把這種愛持之以恒,學院與醫院簽訂了一份愛的守護之約:在兩年的時間里,心理學院師生會在周末及假期,利用所學專業知識來幫助在孤獨癥專科接受康復訓練的孩子們。
孩子的世界渴望你懂
在游戲治療室,隊員們發現了孤獨癥孩子的另一面。
這是一間放置著各類游戲器材的房間,有落地平衡木、蹦床等。站在外面的人透過大的落地窗,能看清孩子的每一個動作。
“孩子終究是孩子,進入游戲室,他們就好像換了個人一樣。”一位護理醫師告訴記者,平日里沉默的孩子,一進入游戲治療室,常常會找到自己喜歡的器材,玩耍時,常常會表現得和正常孩子一樣,令人感到欣慰。
記者看到,一個男孩從大充氣球上滑了下來摔倒在地,只見他很快從地上爬起來接著去找另一個玩具。“像這種情況,一般正常的孩子都會痛哭流涕,但孤獨癥兒童在痛覺方面卻沒有很大反應,相反卻對一些固定行為的改變表現得不能接受,比如在多功能訓練課下課的時候,沒有讓他跟電腦里的貓貓說再見,他就會哭鬧半個多小時,不停地在地上打滾。”
醫師們詳細地介紹,隊員們認真地記錄,因為,愛他們,懂他們,是走近孤獨癥孩子的第一步。
“我們更希望被稱為老師”
白皓是西南大學心理學院2012屆畢業生,也是兒童孤獨癥專科里唯一的男醫生。他說,最初來到這里實習是由于專業對口,可是來了才發現,整個科室居然沒有一個男治療師。“剛開始心里的確有一點兒犯嘀咕,有點兒不適應。”但是經過兩個月的工作,他毅然決定留在這里。“這項工作需要極大的耐心,我有信心做好。而且孤獨癥兒童男孩的發病率要遠高于女孩,來到這里的孩子也大多是男孩,男老師的存在對他們的治療也有著積極意義”。
“我們是通過心理知識來感化、教導這些孤獨癥的孩子們,而不是通過生理醫學等方式去治療孩子們,所以我們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教師而不是看病的醫生。”白皓認真地說,“我更希望大家把這里稱作是學校,而不是醫院;把我們稱為老師,而不是醫生”。
“我們這三天的陪伴,相對于這些孩子們將要進行的終身治療顯得那么微不足道,但希望通過我們的活動,喚起社會各界對孤獨癥兒童更廣泛的關注,讓這些令人心疼的‘星星的孩子’不再封閉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再那么孤獨。”袁苗堅定地說道。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