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禮拜,杭州的天氣真是讓人糟心——每天早上,穿著雨披,打著雨傘,隨時避開人行道上的“地老鼠”,還要怕下雨堵車,比平時提早出門,這樣的上學路,很多爸媽也是受夠了。如果此時,孩子在踏進校門口的一瞬間,再后知后覺地帶著哭腔說:媽媽(爸爸),我的美術工具盒忘帶了……你會怎么辦?
有學校規定,上課時間家長不能替孩子送物品
沒想到8成爸媽給出大大的贊
關于孩子落了東西,到底送還是不送的問題,之前鹿姐姐就在升學寶里做過調查,或許這是每個做爹媽的都遇到過的問題,所以那次調查大家的參與熱情也是空前高漲,有近7000名家長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當時的選擇結果是:29%的家長表示會想盡辦法把東西給孩子送去;41%的家長在送的同時,會跟孩子說清楚:僅此一次哦,下不為例;剩下30%的爸爸媽媽就比較“狠心”了,他們說,自己不會送,即便要送也是陪著孩子回家拿。
而今鹿姐姐重新提這個話題,是因為就在這周,杭州有一所小學比那1/3選擇不送的爸媽更“狠”——周一晚,全校家長收到了這樣一條短信:請督促您的孩子做好充分的學習準備,帶齊當天在校所需的學習物品,如有忘帶的個人物品,門衛一律不接收不轉送。
這樣的規定,倒是在“升學寶”上得到了絕大多數家長一個大寫加粗的贊——近8成家長表示太好了,終于有正當借口治治家里那個丟三落四的小鬼頭了。只有12%的家長不忍心放手,如果孩子真有需要,自己又送不進去,一天上班都會心緒不寧。
其實,這樣的懸殊比例背后,是家長們的血淚經歷。調查中,有7成家長都說自己曾給孩子送過東西。
孩子最容易遺忘什么東西?調查中,家長送得最多的東西前三位是:回家作業(28%)、美術用具等文具(26%)和課本(24%)。但區區幾個選項,完全滿足不了家長的“控訴欲”,在后面的留言補充中,有位媽媽說,給孩子送的最多的是眼鏡,“有的東西忘了,可以問同學借,這個東西忘了,孩子會看不清黑板上的字。”
而且,孩子提出的要求,常常會超出家長的想像。爸媽們紛紛回憶,送過最夸張的,有一個調羹、一塊橡皮、一顆藥、一個花盆、一個足球,甚至……一整個書包,鹿姐姐差點要獻上自己的膝蓋。
其實,孩子們漏帶東西,也有高峰期。45%的家長都表示,周一被召喚的幾率最大,后面幾天的只占19%。一些學校的的保安師傅也告訴鹿姐姐,每周一是孩子們最容易忘東西的日子。
現在說回那所下了“禁送令”的學校。規定試行了兩天,效果怎么樣呢?當然也是警務室里的保安師傅最清楚。
杭州市外語實驗小學的保安劉師傅說,禁令啟動后的第一天,有個別家長還是來送東西了,細心的劉師傅觀察發現,這回送東西來的可都不是爸爸媽媽,而是爺爺奶奶這樣的祖輩。因為,還有一種遺忘叫做奶奶覺得你忘記了。“有老人把東西送過來,結果發現孩子自己都沒打電話通知過家里人,說自己忘了東西。老人后來解釋說,是幫孩子整理東西,覺得他可能忘記帶了,所以……”
杭州市外語實驗小學校長張敏說,學校出這樣的規定,正是為了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買單,孩子的責任心培養需要從點點滴滴做起。其實家長真的不送,孩子在學校里,也能找到很多補救的辦法,比如:忘帶餐盒了,可以自己去食堂借餐盤;忘帶學習用品了,可以向同學借;忘帶作業了,可以在學校不做,當然也需要接受老師的批評。
家長們的留言也是滿滿的認同——
“在家里桌子上看見孩子忘帶的課本,我不會去送,讓他被老師罵一頓,下次就記住了。有時作業本忘帶回家,我說你自己想辦法,她只能自己跑去問保安叔叔借鑰匙,兩次后就沒再忘過了。狠心一點是有效果的,孩子必須對自己的疏忽負責。”一位媽媽留言說。
更多的家長則表示,早點養成自己整理自己檢查的習慣,對未來的學習生涯大有好處。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