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分配,使農村孩子能和城市孩子同樣享受到優質教育,是教育均衡發展的必由之路。重慶市通過“領雁工程”,以課堂教學改革為切入點,推動農村學校實施養成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和校本課程開發,使大量優質教育資源進入農村學校、農村家庭,走出了一條教育均衡之路。
2010年9月,重慶市正式啟動農村中小學“領雁工程”。通過“一對一”的幫扶方式,重慶市將100所城鎮優質中小學(示范學校)和100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項目學校)結成對子,并實施立體培訓、開展考察學習等,讓示范學校和項目學校建立常態化交流機制。各示范學校積極行動,相繼與項目學校簽訂共建協議,出錢、出人、出智慧,把最好的資源帶進農村學校。截至2012年年底,由重慶市巴蜀小學、酉陽縣實驗小學等多所農村學校形成的城鄉互動、聯合發展模式,已經帶動全市近700所農村、鄉鎮中小學高效發展。
在“領雁工程”的實施中,重慶市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計劃在5年內將農村教師輪訓一遍,提高教師整體素質。除了組織城鎮優質學校與農村學校、薄弱學校結成對子外,重慶市還安排了3000名音體美教師,重點為三峽庫區和渝東南地區配齊體藝學科教師。
這一舉措讓不少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發生改變。地處開縣南雅鎮的書香小學,發揮“領頭雁”作用,每周派出教師到該鎮的另外3所村小上課。在課程設置上,村小的課程和書香小學一樣,除了語文、數學等課程外,也開設了音樂、體育、美術。在書香小學的幫扶下,3所村小3年里沒有落下一節音、體、美課。
重慶市還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出臺了“減負提質”十條規定,推動教育科學發展,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2012年,重慶市建立義務教育優質資源庫,重點開發音樂、美術、英語、科學等師資短缺課程資源,免費提供給農村學校使用,同時完善音樂、體育、美術、衛生、綜合實踐、科技活動等六大功能室的建設。
重慶市教委主任周旭說:“我們采取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要讓每所學校的基礎設施、教學設施、圖書資料等配置基本達標,逐步實現同一區域內,不同學校的軟硬件配置基本無差異。”
課堂教學改革是“領雁工程”的突破口。重慶市打造出以提升課堂教學為目的的“新學習”,市教委副主任鐘燕說,“新學習”旨在通過“心動課堂”,讓學生享受課堂,改善學習品質,拓展學習時空,提升學習境界。
3年來,重慶市“領雁學校”通過觀摩、學習、研討、展示,對“新學習”和“心動課堂”有了新的認識和實踐。“‘互動生成’是我校‘新學習’的顯著特征。”武隆縣仙女山鎮中心校校長傅六生說,面對新課程帶來的新挑戰,學校要求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特點,在各個環節都要留有余地,做到“軟設計”。在課程實施中,學校要求教師用心收集、捕捉和篩選學習活動中學生反饋的生動情境和鮮活課程資源,調整教學行為,讓師生的互動引發學生的“心動”。
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專家又為“新學習”送來了更多的全國經驗。全國學習科學研究會會長魏書生針對“新學習”,將“定向—自學—討論—答題—自測—自結”的“課堂六步法”等教學方法帶給重慶教師。“領雁工程”首席專家馮恩洪則通過講解“教什么、怎么教、誰來教”,啟發教師們如何引導學生們的“心動”,從傳統課堂走進高效課堂。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專家郭應曾說:“教師的角色是學習的引領者、推動者,教師的責任是培養學生自我評價能力,分享學習目標,推動認知進步,提供學習的動力。”
專家們的指點和全國各地的經驗,使“領雁工程”的內涵更加完善和豐富,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如今,重慶的農村學校、農村教師中都有了“領頭雁”,形成了“群雁齊飛”的良好效應。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