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我的夢想是有一天建鄴區的孩子不需要去外區擇校,如今這個愿望實現了。”昨天,建鄴區教育局負責人說。在今年省教育廳組織的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監測中,建鄴區名列全省第二、全市第一,曾經的“短板”已經成為如今的強項。
據介紹,《江蘇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共計8個一級指標,16個二級指標,40個檢測點和78個監測要點,目標值為100分。今年,建鄴區綜合評分達93.06分,位居全省第二、全市第一。其中8個一級指標中,“教育普及度”和“教育貢獻度”實現程度達100%,“教育公平度”、“教育開放度”和“教育保障度”實現程度超過90%;“教育質量度”、“教育統籌度”和“教育滿意度”實現程度超過85%。
教育普及度、公平度是監測的首要指標,也是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的“牛鼻子”。建鄴區通過加大投入、合理規劃、分類推進、均衡發展,致力為全區學生營造公平的教育環境。在學前教育方面,2014年該區新增學位1650個,首批認定9所民辦惠民園,惠及2700名在園幼兒,有效緩解了“入園難”、“入園貴”。義務教育階段,著力解決好特殊群體入學,確保符合政策的流動人口子女100%入讀公辦學校。
前不久,該區一位腦癱孩子的家長給所在學校的校長寫了一封感謝信。“我的孩子希望和健康的孩子一起上學,但我們全家都擔心他在學校不受歡迎。報名那天,我們全家都去了,沒想到校長痛快地把孩子接收下來,還特意把孩子所在班級從二樓調到一樓。開學第一課,老師就教育全班同學,要關心愛護我們的孩子……看到孩子在學校每天都很快樂,我們全家十分感激!”他寫道。
教育質量度、統籌度是監測的重要指標。建鄴區近年來不僅引進了南師附中、金陵中學、中華中學、南京外國語學校等名校,去年還新組建了南京新城教育集團。集團由3所初中、3所小學組成,實現了資源共享、師資均衡流動、中小學有機銜接,如今已成了家長們心目中響當當的招牌。
“調查表明,我們的中小學生學業負擔指數僅66.52%,相對較輕。但學生的素質更加全面,體質健康水平排名領先。”建鄴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建鄴區近年來堅持實施學生快樂成長工程,鼓勵學校內涵發展,各具特色,讓每個孩子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在2014年全國第七屆少先隊鼓樂隊展演活動中,來自建鄴區的“雨花石”鼓樂團獲得三項大獎之一——最佳演奏獎,參賽隊員全部是外來工子女。去年,被譽為“頭腦奧賽”的全球DI創新思維總決賽中,來自建鄴區致遠外國語小學的學生代表隊從全球1413支隊伍、萬余名選手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全球亞軍。
南師附中新城小學學生家長劉女士是該校膳食委員會的家長志愿者。幾年來,她和其他家長們輪班,每天有人參與學校的食堂管理,孩子們在校伙食情況家長直接掌握。“不光伙食好,而且孩子的學業負擔沒有那么重,溜冰之類的體育鍛煉也很多,我們非常滿意。”她說。
群眾滿意度正是教育現代化的“試金石”。2008年以來,建鄴區委托江蘇省民調中心,面向全區中小學學生家長進行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滿意度調查,包括依法治教、規范辦學、師德表現、后勤保障和學生特長五大方面,9次調查結果表明,家長的滿意度逐年提高,目前已達到85%以上。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