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開始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清華、武大等多所大學已列出時間表
中國的大學正在努力走向“世界一流”,誰會是首批“闖關者”?
國務院11月5日發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下稱《方案》),將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2016年開始新一輪建設,每五年一個周期。
新一輪構建世界一流大學的藍圖已出,高等教育強國夢有望成為現實,什么是“世界一流”?中國大學距離“世界一流”還有多遠?如何建設“世界一流”?帶著這些疑問,長江商報記者連日來采訪了多位專家學者。
中國科學評價中心主任、武漢大學教授邱均平向長江商報記者坦言,從其多年的研究經驗與中國大學現狀來看,中國大學距離“世界一流”還有30年左右,但北大、清華、武大、華科等10所高校可能率先進入世界一流。
多所大學已列出時間表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就推出“211工程”“985工程”,以此加快推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國的許多大學也曾列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時間表。
長江商報記者梳理發現,清華大學早在1985年就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到了2011年,明確提出力爭2020年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標。武漢大學也提出到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不僅僅是這兩所高校,近年來,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山東大學等知名高校,都曾提出力爭2020年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的口號。
此次國務院的《方案》明確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構建“世界一流”的藍圖已繪出,那么世界一流大學有何標準?
“國外實際上是沒有世界一流大學的標準。”邱均平向長江商報記者坦言,他從1986年開始一直從事世界一流大學評價研究,認為世界一流大學至少應該有5個標準,首先是一流的師資隊伍,包括院士、資深教授及博士生導師等;其次是一流的學科,學科建設是學校重中之重;第三是一流的科研成果,因為科研成果直接反映一個高校的研究實力與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第四是一流的畢業生,包括畢業生的質量,培養的杰出校友等;第五是一流的管理,包括一流的校長。
“從操作層面來說,如果世界一流的學者以及生源愿意選擇這所學校進行教學或學習,那么這所學校便是一流大學。”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他認為,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標準,在底線上有相同點,頂端則沒有相同點,所以并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在他看來,從“底線”上說,世界一流大學都有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擁有學校內部的治理意識,以及專業的管理制度等,但“頂端”沒有相同點。
與“世界一流”相差30年?
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績顯而易見。當前,有越來越多的中國高校研究成果走出去,獲得國際認可;也有越來越多的國際人才登陸中國高校。一些大學在國際高校排名中不斷上升,但一個不容質疑的事實是,中國高校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依然明顯。
“距離在30年左右。”邱均平說,早些年他就提出中國大學距離世界一流在30年至50年左右。這一判斷應該來說與國家判定基本一致,因為此次國務院方案中明確提出到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方案》中2020年只是若干所大學進入”。
關于中國高校與世界一流大學存在的差距,蘇州大學校長朱秀林認為,中國高校社會服務層次有待提升,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不夠有力。
邱均平則認為,中國高校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首先表現在人才培養的質量與科研質量上的差距明顯。
“我國高校目前在世界上有標志性的科研成果非常少。”邱均平說,以論文為例,我國論文數量已經是世界第二,但論文影響力卻只排第五,被引用相對較少,特別是在世界頂級期刊發表的非常少。
“我國高校許多指標并不差,但人均下來卻不太理想。”邱均平認為,這說明辦學效益上與世界一流大學差距明顯,如專利,一些高校專利總量可以與國際上名校相比,但人均專利數量卻是幾倍的差距。此外,中國高校國際化程度不高,教師隊伍中外籍教師不多,留學生也不多,目前與國外大學實質性的合作比較少,前沿科研領域的合作更少。
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目標
1.到2020年,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
2.到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
3.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誰將率先成為世界一流
中國哪些高校能夠率先成為世界一流?邱均平認為,從他的研究來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四川大學會率先進入世界一流大學。
邱均平說,目前中國“985”“211”工程大學及各省重點建設大學共有134所,其中20%的大學即27所大學綜合實力比較強,與世界一流大學差距相對比較小,“上述10所大學在綜合考量中,近幾年都在排在前十,水平在穩步上升”。
他還認為,上述10所大學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會更早一點。“清華、北大的基礎相對較好,近些年來發展也比較快。”邱均平說,在《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近期發布的一份世界大學排行榜中,清華大學的工程類專業力壓歐美知名理工院校位居第一。
對于高校在校生世界第一的教育大省湖北來說,邱均平認為,除了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也都有望成為世界一流。“這些高校都有一些學科進入世界前1%。”邱均平表示,在美國“基本科學指標(ESI)數據庫”中,武漢大學化學、工程學、材料科學等12個學科進入ESI學科排行前1%,化學學科被評為世界高水平著名學科。
邱均平還強調,這些大學只是從目前來看,離世界一流差距相對較小,近些年來發展較好,但要真正成為世界一流,還需付出很多努力。同樣,其他高校也不是沒有機會。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中國高校資源欠缺問題已經不是特別突出,最缺好的辦學制度和理念。他建議除了學校必須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政府層面也要改變思路,“政府部門應從過去在資金、政策上給予部分高校重點支持,轉向建立平等的競爭環境,鼓勵大學在競爭中形成特色,辦出一流”。
邱均平則認為建世界一流必須繼續加大投入,“經費不足依然是制約高校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如聘請外籍教師,你的待遇總不能比國外低吧”。他也贊成大學必須練好“內功”,建議國家采取相關措施,調動高校的積極性,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沒有高校及教師的積極性,建世界一流大學不可能”。
能否終結“錢學森之問”
談及我國高等教育,人們自然容易想到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至今,這個問題已經提出了10年。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能否終結“錢學森之問”?
有接受長江商報采訪的專家認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的目標一旦達成,肯定將為終結“錢學森之問”打下堅實的基礎,但能否終結還不好下結論。只有全社會都能創造一種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氛圍,杰出人才才能脫穎而出,才能終結“錢學森之問”。
在邱均平看來,“錢學森之問”就是為什么我們培養不出精英,但實質上培養精英不僅是高校的問題,還需全社會共同努力,“對于一個精英人才的培養來說,高校只是打基礎的階段,工作后能否成為精英,還與工作環境、學術環境、團隊支持等因素有關。”
邱均平說,現實中一些學生在學校非常優秀,但到社會后業績平平,一些學生卻相反,進入社會后成長很快,“這樣的事例在我們院士、杰出企業家有很多,這不僅僅是高校培養的問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