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在安徽,大學生參加志愿活動和社會實踐,收獲的將不僅僅是證書和經歷,還可能獲得實實在在的學分。安徽計劃出臺大學生社會責任學分的認定文件,以此來鼓勵和支持大學生走出校門,承擔社會責任,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此前,國內已有部分高校出臺類似措施。
有網友支持認為,此舉可以形成有效激勵機制,促進公益事業發展;但也有人表示擔憂:志愿活動換學分,可能會使相關活動摻入功利性甚至強制性,讓原本自愿參加的志愿服務變了味兒。對此,您怎么看?
網友觀點:
花若流卿:不贊同。我們學校的志愿活動就有加學分的,結果學生都是沖著學分去的,根本體現不了志愿的意義。而且上次有許多外校的來我們學校考試,找不到考點,可是一個志愿者都沒出現,(因為沒有學分)只有一些真正熱心的同學在路上指路。所以我覺得根本沒有必要給志愿者加學分。
青丘小貍影:若說公益變味也許太過于夸張,學生的空余課余時間也算不得太多,如果不用這種辦法去激勵和引導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公益活動,那么還會有多少人能一直堅持呢?事物的開始都需要帶動,帶動起積極性了,才有未來可言。
知足4961:光學不練假把式,在學生注重理論的同時,適當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對學生今后步入社會大有益處,值得推廣和支持。
SCYT陳德超:大學生熱愛公益,為社會做貢獻應該支持相應應該得到學分。
余日乙:不僅學校的志愿活動要有激勵機制,社會化的志愿活動也要有激勵機制,良性循環方能長遠發展。
調查結果:
七成的網友贊成安徽的做法。這樣做不僅能調動學生參加公益活動的積極性,久而久之,還能養成熱心公益事業的良好習慣,何樂而不為。
也有網友表示,不管是出于愛心還是什么,結果是對方得到了幫助,對助人的行為加點學分也無妨,還能對學生起到鼓勵的作用。
不贊成的網友則認為,這有可能導致學生都是沖著學分去的,根本體現不了志愿的意義。而且志愿者本就是純粹出于自愿,全靠自己認同并主動行為。倡導學生多投身公益本來是好的想法,可非要使用利益來誘導嗎?如果這樣,必然會變了味道。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