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不僅要做到因材施教,更要做到有教無類。”11月7日,在北京八中超常教育三十周年研討會上,北京八中校長王俊成這樣說。
1985年,經相關部門批準,北京八中與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市超常教育科學研究所合作創辦了中學超常教育實驗班(簡稱”少兒班”),開始了這場30年的教育創新實踐。據悉,30年來,“少兒班”共招收了22屆705名年齡在10歲左右、入學文化程度達到小學四年級水平的智力超常兒童,送走554位“少兒班”畢業生。
在王俊成看來,超常教育也是特殊教育的一種,超常兒童與殘疾兒童一樣,都是需要進行特殊教育的群體。“超常教育更像是一個精致的手工作坊,更加個性化,是專門針對超常兒童這一特殊群體開設的,是典型的因材施教,有利于推動高質量的教育公平”。
據王俊成介紹,在10歲至15歲時應對超常兒童進行鑒別和培養,因為這是超常兒童腦力資源的最優開發時期。以前很多這樣的孩子因為沒有及時予以區分,常常被認為是“問題兒童”,其實是因為他們的學習和領悟能力超出了同齡人,在普通的課堂上早已經“吃不飽”了。而“少兒班”正是給他們提供了特殊的成長土壤。
在大眾眼中,超常兒童往往與智力超常聯系在一起。但實際上,智力只是超常兒童的一個方面,“判斷是否是超常兒童,還需要考察孩子是否具備創造與批判思維、有效的溝通與合作能力、自我管理和學習能力。”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院長劉嘉教授說,一部分人認為智力超常等于超常兒童,這種認識是片面的。
據介紹,北京八中的“少兒班”一般用4年時間(2014年后改為5年)完成普通兒童從小學五年級到高中三年級8年時間的課程。在外界看來,這里應該是無盡的“題海”和瘋狂壓縮時間的“魔鬼訓練”。但是,在“少兒班”的師生看來,事實并非如此。14歲的歐梓涵是少20班的學生,再有1年半左右就要參加高考,現在的知識水平大概在高中二年級。在她看來,“我們課堂效率非常高,老師總能將教材中的冗雜部分去掉,保留精華,我們一般也能馬上理解。”歐梓涵表示,“少兒班”的壓力與同年齡兒童相比是較大的,但是與同等學力的高二學生比,是比較輕松的。少兒班語文教師翁莉向記者透露,少兒班教學時以高中課標要求為準,打破了不同年級間的知識隔閡,統一構建學科框架進行教學。以語文學科為例,每學期都會制定閱讀書單,鼓勵學生多閱讀積累,每年閱讀字數一般能有數百萬字。雖然課程時間被壓縮了50%,但是“少兒班”的體育課程數量基本與正常班級的相當。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