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到來不及了,不要等到沒有機會了,就像所有的父母不愿意缺席孩子的成長,我們也不應該缺席他們的衰老。”27歲北大博士王帆在“我是演說家”的現場深情講述第一代獨生子女與父母的關系,言辭懇切,感動了整場觀眾,而這段視頻也走紅網絡,一時間,大家都陷入沉思:一生中我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應該怎樣與父母雙親相處,怎樣表達對父母的愛,尤其是在這個步入獨生子女的主流時代,怎樣為他們做一些事?
“孝”為一切之基本
古代的文人可以用孝規范言行、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孝”的社會作用被推行,孝的培養與實踐是提高當代人道德素質的起點。提高全體國民道德素質,這是當代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雖然家庭道德、孝道已不能占據像古代那樣高的地位了,但每個社會成員仍要在家庭中生活,仍具有為人子女的身份和角色。因此,孝為一種德、教之本,從而也是個人立身行世的根本。在當代社會,我們似乎更加注重人們的社會角色和社會道德:比如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家族”,上班族、打工族、酷跑族等;都有不同的關乎于社會公德的法律法規。而不甚重視其家庭私德,這當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國古代視孝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種更為深刻的思想,這種思想根深蒂固。
“孝”不擇地而安
莊子曾說:“事其親者,不擇一地而安之,孝之至也。”意思是說侍奉自己的親人,無論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使他們感到安定,是孝的最高境界。“孝道”作為一種倫理起源于西周時期,并不斷發展完善,作為中華傳統美德流傳至今。古有“百善孝為先”、有著養親是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的說法、有著養親是基于報恩的觀念,盡到“反哺”的義務。現如今,子女養親敬親、盡“反哺”義務時卻有太多的理由,太多的思想負擔,總以為時候沒到,時機還未成熟,總拿自己的學業進步、事業有成去衡量自己的孝心,用物質條件去填補對養親歲月的空白。這些也許是每個父母期望看到的,但卻并不是全部。
“孝”并非理應接受
古有族群,族權高于一切家庭權力,現在許多家庭的“政權”卻已經“崩潰”,或者正在“搖搖欲墜”。獨生子女成了家庭中舉足輕重的核心人物,他們常常頤指氣使地叫長輩干這干那,認為這就是一種干大事的人應有的魄力;當父母長輩談話的時候,他們很不禮貌地插上一句,然后認為這是一番高見;將新學期報到父母伴隨這種事看成是一種潮流。父母或許真地贊成和默許孩子這種種習慣,可是作為子女,不能將父母的愛與縱容,當做是理應該有的給予,他們或許認為這種無私的愛與給予是一種滿足快樂,但孩子卻不能理所應當地選擇接受。愛的天平是需要平衡的,需要一個支點,這個支點就是愛的回報。
“孝”不需華麗包裝
在不同社會、不同時代,表達孝心的方式也不盡相同。當代獨生子女已步入主流時代,他們得到了獨一無二的寵愛與良好的教育,但承擔的責任也最大,這種責任不單純的是指經濟物質的壓力,更重要的是精神的一種慰藉、心靈的愛撫。盡力在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上,盡到子女的責任和義務:一通電話、一個微笑、一聲問候、一件小禮物,都是我們每個人可以做到的,無關自己貧富貴賤,無關忙碌與否。作為子女可以不等時間,不等空間,不等環境,盡自己的力量,就是孝心達到了。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