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則關于“史上最年輕的哈佛華人教授”的消息引發人們關注。消息稱,曾經就讀于北京八中少兒班和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尹希,年僅31歲就成為哈佛教授,創造了華人出任哈佛大學正教授的最年輕紀錄。這一消息讓人們的目光重新聚焦到超常兒童與超常教育上。
何為超常兒童?只憑超高的智商就能進入少兒班嗎?7日,在“北京八中超常教育三十周年研討會”上,國內教育專家及教學實踐者對超常教育的最新理念和實踐的探討回答了這一問題。
“智力只是超常兒童的一個方面,判斷是否是超常兒童,還需要考察孩子是否具備創造與批判思維、有效的溝通與合作能力、自我管理和學習能力。”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院長劉嘉教授說,一部分人認為智力超常等于超常兒童,這種認識是片面的。
超常兒童如何被選拔入學?北京八中超常教育創新實踐中心副主任張燕清老師介紹,“北京八中的少兒班招生要經過初試、復試和試讀三個階段,初試、復試考察學生的智力水平。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學校設置試讀一周,旨在對學生進行封閉式觀察,除了學習能力,還會通過一系列活動、游戲考察學生的行為習慣、性格、團隊合作等能力,從而綜合判斷學生是否具備就讀少兒班的適應力、意志力和身體素質等等。”
用四五年時間完成普通孩子8年的課程,就讀少兒班是什么樣的體驗?與外界猜想的不同,這里并沒有題海戰術和魔鬼式訓練。14歲的劉知行是北京八中少20班學生,當同齡小伙伴剛開始上初二時,他已經開始學習高二的教材,“上課進度快,但我們都適應了,沒有跟不上的感覺。每天放學做2到3個小時作業,有空余時間會多看書,以彌補自己其他知識的不足。”交談中,記者明顯感覺到劉知行超過同齡人的表達和思辨能力。
“自然人群中客觀存在1%至3%的智力超常者,這類人如果在進入普通班學習也許會是問題學生。對超常兒童進行因材施教,才能使他們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兒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農說,超常教育不僅體現為因材施教,也是在為國際科技創新戰略輸送人才。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