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與“三孔”近在咫尺的曲阜師范大學,曲水橋畔、百龍亭下隨處可見捧書而讀的大學生。曲阜,2500年前孔子在這里杏壇設學,開教化風氣之先。當歷史的時針指向20世紀50年代,一群志士學人來到這里,開啟了興辦新中國高等教育的光輝歷程。六十年時光荏苒,一甲子弦歌不輟。
科研碩果盈滿枝頭
依托孔子故里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學校在儒學和傳統文化教育研究領域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學校早在1957年就成立了孔子研究會,并隨后設立了孔子研究室、孔子研究所,是國內最早成立孔子儒學專門研究機構的高校。學校擁有孔子、儒學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專門史(思想史)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形成了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后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校舉辦“孔子文化月”等品牌校園文化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
作為一所非“985”“211”的地方高校,曲阜師范大學2014年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立項數量躋身全國前十,2015年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數量名列全國所有高校、黨校和科研院所的第83位。
由傅永聚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歷代孔府檔案文獻集成與研究及全文數據庫建設”獲批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第二批)立項,是迄今為止山東省屬高校中所獲的唯一的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徐來祥教授主持的“鼠類種群遺傳結構動態及遺傳調節機制”獲批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課題。近五年來,學校連續5次獲得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近十年,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65項,省部級自然科學類項目290項。
用優秀傳統文化鑄魂育人
主講完《傳統文化與人才培養》講座,闞景忠教授被意猶未盡的同學們圍攏上來,七嘴八舌提問的學生中有很多是理科生。學生們表示:“教授對學術前沿的講解通俗易懂、風趣幽默,聽這樣的講座很過癮。”
獨特的文化地緣優勢,讓學校聚合起一批學界泰斗:孔子第79代嫡孫孔垂長暢談“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解讀“大學的人文精神”,著名作家王蒙闡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每周一期的高端學術講堂,會通文理,兼具學術性與通識性,在學者與大學生之間架起一座“互動橋梁”,受到學生們的熱捧。
早在1994年,學校開山東高校之先河,設立《論語》公共選修課,受到大學生的積極響應,引發了校園里的傳統文化熱潮。經過20多年的建設完善,學校已經構建起豐富完備的課程體系,建設了“國學修養”必修課和“傳統文化類”選修課兩大課程模塊,開設了《儒家人生與道家智慧》等近30門校本課程。
做社會文明“推進器”
9月19日,我國首個教育大數據研究院落戶曲阜師范大學,學校將與中國統計信息服務中心聯合共建,打造基于大數據具有獨立性、專門性、應用性特色的教育高級智庫。
在60年的發展歷程中,學校始終秉承中國實學傳統,切實履行大學服務社會職能,立志做社會文明的“推進器”。1960年,學校的科研成果《公社數學》曾受到毛澤東主席的稱贊。20世紀70年代,運籌學應用于成昆鐵路建設,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近年來,學校積極參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帶、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魯西經濟隆起帶建設,實施服務地方行動計劃,近3年來獲得橫向課題項目150項,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斷提升。
“學校拓荒于鄉野,發軔于謙微,但始終追求卓越,愈挫愈堅,奮力攀登。”回首60年發展歷程,曲阜師范大學校長戚萬學說,為人類文明傳薪火,為民族復興育棟梁,是曲阜師大人永遠傳承和堅守的理想和信念。學校將堅持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發展之路,辦好人民群眾滿意的孔子家鄉的大學。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