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杭州天長小學舉辦的國際華文教育研討會上,臺灣一位語文老師上了一堂閱讀課,給現場來自國內外的語文老師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本次研討會是2015中國杭州名師名校長論壇的一部分,邀請了來自中國(包括香港、臺灣)和馬來西亞等地的眾多語文教學專家,通過主題演講、專題對話、課堂展示等方式,探討全球視野下華文教育的發展方向。
臺灣老師李玉貴,是臺北市國語實驗小學的一名優秀語文教師,昨天她上的是一堂閱讀課,教材是畫家約克·米勒的作品《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
這是一堂很輕松的課,學生不需要課本,帶著耳朵聽,李老師問問題,學生思考,然后舉手回答。
李老師先給出了兩幅圖畫,這是《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里最后的兩幅圖。
李老師的問題也簡單:“哪幅圖先,哪幅圖后?依據是什么?”
兩幅圖大部分內容是一樣的,就是有些地方不一樣,在找不同的過程中,學生不停地想問題、小組討論,得出自己的判斷。
課上,李老師總是鼓勵學生去思考, 總是在問:“這張圖,你讀到了哪些信息?你是一個讀圖的高手嗎?大膽地猜,閱讀就是要猜測。”她不提倡學生不假思索就舉手,認為“世界上最危險的事,就是第一個舉手的人”。
一堂閱讀課,就這樣在對話中不知不覺結束了。
杭州天長小學副校長、特級教師蔣軍晶對錢報記者說,這樣的課,不僅是讓學生讀懂繪本,而是把思維放在第一位的,讓學生學會聆聽別人,學會怎么轉述別人的話,怎么進行表達。這種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他說,我們大多數老師的語文課,是把一篇文章嚼碎了喂給學生。
“我們為什么做不到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因為我們的課堂內容知識點密集,導致老師沒有太多時間去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這是客觀存在的。”
蔣軍晶說,知識點密集的課堂,無法實現這樣的授課方式是個缺陷。“在北歐國家,課堂里主要是小組討論,學生基本不考試,沒有密集的知識點,上課就比較輕松。”
蔣軍晶說,這樣的授課方式,也是我們今后課程改革追求的方向。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