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安徽省亳州市的高中生。
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是我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標志之一。
訪談專家: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曾天山
首都師范大學首都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王海燕
江蘇省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長 封留才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王殿君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校長 朱建民
如果把義務教育比作“腿腳”,把高等教育比作“頭腦”,那么高中階段教育無疑就是連接上下的“腰身”。腰身強則立人穩。
當前,在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扎實推進與高等教育邁向大眾化之際,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高中階段教育不僅是連接九年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紐帶,也是學生成長為技能型人才與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階段,更是學生個性與特色顯現,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
為何提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這一歷史目標?當前高中階段教育改革面臨怎樣的重點與難點?如何真正實現高中階段教育的高水平普及?記者約請多位教育專家與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深度探討。
提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意義深遠
記者: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全面滿足初中畢業生接受高中階段教育需求”“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等戰略目標。此次五中全會更為明確地提出普及高中教育,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需要更多高素質勞動力的發展需求相一致,意義深遠。
曾天山:“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是加快建設人才強國,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形成具有競爭力的人才優勢的重要舉措。具體來說,一是滿足人民群眾“能上學、上好學、多上學”的愿望,通過提高國民受教育年限,提升勞動者素質,增強受教育者脫貧致富能力,打破代際貧困,縮小收入差距;二是適應經濟轉型升級對勞動者素質的新要求,克服人力資源提升的“瓶頸”,培養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創新性國家建設,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三是適應國際教育競爭的新挑戰,我國教育近年來發展迅速,整體處于世界中上水平,多項指標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逐步縮小,但高中階段教育還是一大短板,主要勞動年齡人口(20—59歲)平均受教育年限剛過10年,從業人員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為主,而發達國家大多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
王海燕:五中全會提出的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與我國經濟發展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相一致,高素質不僅是受教育年限的提高,更是后備勞動力綜合素質的提高。就普通高中而言,教育必然會更加關注學生的差異性和發展性,突出課程設置的基礎性、選擇性與均衡性,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就中職而言,教育必然會更加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基于知識技能、專業情感、個人情趣的培養模式,會讓職業教育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朱建民:在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面對經濟結構轉型的壓力和勞動力數量減少的事實,依靠廉價勞動力帶動經濟發展已成為過去。近年來國內勞動力市場上出現的“用工荒”與“就業難”并立,正是勞動力供求結構性矛盾的表現。五中全會提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正反映出經濟社會發展對勞動力素質提升的需求。用勞動力質量的提高來彌補數量的短缺,將增強我國勞動力的國際競爭優勢,實現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保障。
高中階段教育仍存在區域、地域間的差異性
記者: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存在區域、地域間的差異性。因此,在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的過程中,是否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
王海燕:的確如此,例如有些地方普通高中與中職學校存量大體一致;有些則以普通高中為主,中職發展相對緩慢。又如家長和學生存在一些誤解,往往首選普通高中作為升學目標,或因各種原因放棄高中階段教育。可見,要真正適應學生的發展需要,就要通過多樣化發展、辦出特色。
朱建民:我國的高中教育一直交織著認知爭議和實踐誤區。一段時間來,高中教育存在著一味圍繞高考“畫圓”的傾向,把人的成長窄化到片面追逐分數之中,把學校的發展局限在大學預科教育之列,是補短教育而非揚長教育,不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和創新人才成長,也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封留才:當前“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難點在中西部、邊遠、民族地區以及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尚未通過國家認定的教育薄弱地區。這些地區面臨著“普九”和“普高”的雙重壓力和任務,需要從國家層面健全完善針對性、補償性的政策措施,需要政府及各部門建構協同推進的保障機制,需要加大投入力度。這樣才能遏制中西部凹陷,確保他們跟上全國普及的步伐。
王殿君: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教育整體發展水平也很不均衡。因此,普及高中教育的任務很艱巨,一定要實事求是,不搞一刀切。畢竟,我們想要的是有質量、有水平的普及,不是簡單的數量上的普及。
實現優質高位的高中階段教育普及,任重道遠
記者:如何實現高中階段教育的優質、高位普及,而不是滿足于數量上的普及?
曾天山:實現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發展目標并非一蹴而就,只有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才能破解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難題。這就需要堅持中職和普通高中教育分類發展,兩翼齊飛,比例大體適當,不可偏廢;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加快發展服務農村的中職教育,改善近千所農村普通高中辦學條件;促進區域教育協調發展,繼續加大對中西部地區高中階段教育發展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集中連片地區;公辦民辦并舉,建立政府投入為主、其他渠道為輔的新機制,積極扶持民辦高中階段教育;擴大開放辦學,積極引進海外優質教育資源;普及與質量并重,通過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加快高中階段教育多樣化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王殿君:在普及高中教育的過程中,要制定普通高中、中職和綜合高中的基本辦學標準,確保辦學質量;根據各地未來人口和生源狀況,規劃好高中教育資源的結構和規模;保證新學校建設和原有學校規模擴大的資金保障、人力資源保障,優質高中要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發揮名校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充分調動社會資源,通過政策保障,使民辦學校在其中發揮更大作用。
封留才:教育發展的價值應體現在學生成長的實際獲得上。因此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就要鼓勵學校辦出特色,形成多樣化發展的教育生態,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學習訴求。要賦予高中學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特別是通過課程設置與校本化建設,顯現出高中教育的生機活力。另外,應探索普職融通機制,讓在普通高中就讀的學生有機會選擇職業教育,實現普高向職高的合理有序分流,滿足多樣化的教育需求。
王海燕:現代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就是職業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職業化。在我國作為兩種不同的教育形態,普通高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已經越來越多地增進了教育的資源共享和合作共贏。例如一些職業學校已經成為普通高中教育中技術類課程、校本課程開設的重要支持力量;又如隨著高等職業教育、高校結構與布局調整的深入,中職教育愈加重視學生基礎性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在課程實施、師資配備上也與普通高中展開合作。可以說,隨著高中教育的普及化,兩類教育之間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合作、協調共生、各美其美的教育生態,是一種必然趨向。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