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改革之“圓桌課堂”
當一個時期對某項事物的改革呼聲加大時,一般說明公眾對其已經到了難以容忍的地步,教育也無外乎如此。近期關于中小學教改的新聞不斷涌現,有課程改革、有教學改革,這一切都彰顯了社會對現行教育體制的不滿。
在全國各地,諸如“高效課堂”、“翻轉課堂”、“圓桌課堂”、“圍坐學講”等教學改革風生水起;在校本課程建設中,“摜蛋”、“24點”等紙牌游戲開始進入課堂;某些學校甚至取消了小學一二年級的數學課程……這些改革林林總總,不勝枚舉,官方倒也喜聞樂見。因為這些雖說是改革,卻依然是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之中進行的,頂多是對現有體制進行了修補,結果也只會使現有教育體制更加牢固。
然而,這些改革所提出的依據并無法說服大眾,其具體方案更是一本糊涂賬。事實上,教育教學改革在提出不同的教育理念之余,更需要的是科學的改革方案。
首先,我們來看“高效課堂”改革,其“高效”始終為“分數”所包裹,沒有好的分數不足以彰顯其價值。所以,“高效課堂”其實只是應試教育的高效。如今,甚至連“高效課堂”的發起人自己,都已經弄不清楚它是什么東西了:“高效課堂”到底是屬于教學改革還是教育改革?再來看“翻轉課堂”,人本主義教育理念認為,教育應該由教師主導變成學生主導,其發起人據此便貿然提出課堂的反轉;而那些大力推廣“圍坐學講”的人,其依據僅僅是本科上線率的微小提升(由去年的94%上升為今年的96%);至于“圓桌課堂”,僅僅是重新排列了座次,說是有利于學生討論;更有一些學校將“摜蛋”、“24點”列入課程建設,認為其可培養學生的團體合作意識及與人相處的能力;而取消小學一、二年級數學課的原因,則僅僅是數學的邏輯性太強,小孩子學著吃力……
這些都算是什么改革?我只看到一片烏煙瘴氣。這些改革并沒有系統的理論支持,僅是依照某種教育理念的某句話就盲目進行教改,缺乏切實的目標。這些改革的目標是什么?顯然,仍是考試成績。以提高考試成績為目的的教學改革,我們可將之視為對現有應試教育體制的“改良”。基于此,我們依然會對“高效課堂”等改革報以希望,但其效果卻需實踐來證明。
如果這些改革僅僅是處于實驗階段,我們倒還可以容忍。問題是,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只看到對“高效課堂”、“翻轉課堂”等進行的大肆推廣,各種“專家”、“名師”們在各地講座上大談的各種理論,卻并沒有看到有人對“高效課堂”與“普通課堂”做出對比實驗。因此,我們無法得知“高效課堂”是不是真的高效;我們也不知道,以學生為本的“翻轉課堂”,對學生的人格、智力還有非智力因素,以及學術知識基礎會否造成不好的影響;我們更不知道,那些沒有在小學一、二年級學習數學的學生,和其他學習了的學生之間有無明顯的差異……
也就是說,現在這些噱頭十足的教育教學改革,并沒有獲得可靠的“臨床實驗”數據,就直接進入到了推廣階段。如果這不是教育而是醫藥開發,肯定不會被批準,因為藥物不經過嚴格的實驗,不取得可信的統計數據,是會吃死人的。但是,當前的教學改革似乎并無這樣的顧忌——反正死不了人。即便真的有問題,那也是十年二十年之后的事情了,到了那個時候,之前“榮譽滿載”的“專家”們大概正在安享晚年吧。
當教育出現問題的時候,能夠站出來實施改革,這種勇氣值得贊賞。但是,教育改革僅僅靠勇氣,是遠遠不夠的。除了勇氣,我們更需要的是以科學方法為據,對教育改革進行理論研究和實驗設計。只有通過教學實驗獲得詳實的研究數據,并且通過對比實驗,證明這些改革與傳統教育模式相比存在顯著的優勢時,才能確定新教改的有效性。
但是,教育實驗的評測指標非常多,單憑一個學校很難完成這些實驗,或許,這需要更多的教育智庫和教育基金會的參與。當然,學校也可以做一些小規模的對比實驗,但是,千萬不可在沒有任何實驗記錄時就盲目推廣,以免誤國誤民。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