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劑學的含義|性質
中藥藥劑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中藥制劑的配制理論、生產技術、質量控制與合理應用等內容的綜合性應用技術科學。其內容涉及中藥類專業的諸多課程以及現代制藥理論和技術,既具有運用多學科知識與技能的綜合性,又具有緊密聯系生產和臨床的實用性,還具有傳統劑型和現代制劑理論的統一性。該課程既是高等中醫藥教育中藥類各專業的主干課程,也是中藥研究、生產、流通和應用等各類人才必須具備的中藥學專業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醫、中藥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中藥藥劑學的理論和技術得以形成并不斷發展和逐步完善。作為中醫藥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藥藥劑學在中藥制劑研究、生產和醫療實踐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與作用。中醫防治疾病以證為基礎,強調證、法、方、藥間的緊密聯系及辨證立法后的選藥組方。這就決定了中藥劑型設計必須堅持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同時也決定了中藥制劑具有以下基本特點與要求:①組方符合中醫藥理論,并能聯系組方藥物的成分與藥理進行相關解析;②制劑工藝應關注組方藥物尤其君藥、臣藥中有效部位或活性成分的轉移率;③質量標準制定,除符合《中國藥典》制劑通則要求外,應首選君、臣藥中的有效或活性成分作為定性鑒別和含量控制指標,同時盡量考慮以多成分作為指標;④藥效學研究應建立符合中醫辨證要求的動物模型,藥動學研究宜應用藥理或毒理效應法;⑤臨床應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辨證用藥。
辛涼解表藥蔓荊子
【來源】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或蔓荊的干燥成熟果實。
【性味歸經】辛、苦,微寒。歸膀胱、肝、胃經。
【性能特點】本品辛苦微寒,升浮行散,既人膀胱經,又人肝胃經。主散頭面部風熱、清利頭目而治頭面部諸疾。兼祛經絡風邪而療痹痛拘急。
【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祛風止痛。
【主治病證】
(1)風熱頭痛頭昏,牙痛。
(2)風熱目赤腫痛或目昏多淚。
(3)風濕痹痛,肢體拘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打碎;或浸酒、人丸散。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使用注意】本品辛苦微寒,故血虛有火之頭痛目眩及胃虛者慎服。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