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老爸老媽上網可以長達兩三個小時,而我卻只能上半個小時?
為什么老爸老媽可以朝我發火,而我卻不能?
為什么老爸老媽可以玩手機長達兩三個小時,我卻只能玩5分鐘?
這是六年級的季子陽寫的一篇當堂作文《我最想問的三個為什么》中的三個問題。
作文是孩子上周在作文培訓班上寫的,老師說可以向家長提問,也可以向老師提問,內容是開放的。季媽媽告訴記者,“看到這篇作文心里很驚訝,但是又有沉思,自己好像確實做得不夠,我還問他,班上的同學寫的內容是不是都像你這樣的,孩子說不是”。
季媽媽還描述了平日里這樣一段與孩子的對話:“我們是大人,等你長大了,等你有了自控力,你就能……”而此時孩子總會口服心不服地說,“你們大人老是這樣……”
觸動:提問引起共鳴
記者聯系了作文培訓學校布置這篇作業的鄒老師,鄒老師說,這是一篇當堂作文,有孩子寫減負的,也有孩子寫家庭的,我們的目的是想讓孩子說真話,讓他們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老爸,作文我不怕》的作者周大彬看到季子陽同學的這篇作文后告訴記者,“作文寫得好不好是次要的,讓我感到震驚的是孩子內心的真實表達,難能可貴。”
周大彬說,這篇作文傳達了這樣一種信息,描述了家庭教育的現狀,讀完這篇作文后能感受到孩子內心的吶喊和呼聲。
季子陽的父母都是老師,在教師家庭中的教育尚且如此讓孩子想要吶喊,其他家庭是怎么樣一個情況呢?
孩子:為何口服心不服
“既然你覺得她好,你就去認她當媽媽啊,我可以不要你了”,吳媽媽坦白地說自己曾跟女兒說過這樣的話,“當時玩笑式的一說,沒想到孩子一直記著,還寫進了作文里”。
“有一次小表哥過來,我就拿出好吃的東西給他,孩子在一旁就不樂意了,說平時你都沒給我吃,現在表哥來了你倒給他”,楊媽媽說。
身為語文教師的季媽媽也在自己班里開展了一堂類似的作文課,從學生們的作文中確實也看到不少父母平時與孩子不同的溝通方式,許多家長也分享了自己孩子的“怨言”:
“為什么大人不講信用,說話不算數?”
“為什么大人拿我跟其他小孩比是理所應當,但是我拿別的大人跟他們比要被他們說?”
“為什么大人們做錯了事,非但不道歉,反而強詞奪理,而我們做錯了事,我們已經道歉了,他們還不依不饒?”
這三個問題是孩子們作文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陳家翔同學在作文中寫道,媽媽答應了給自己玩手機,但當手機充好電后卻換來媽媽的一句“小孩子玩什么手機,讀書去。”沈琬婷同學寫道,媽媽答應了帶自己去看電影,但是到了那一天,媽媽卻忘得影子都沒了。還有的媽媽把孩子的臺燈弄壞了,答應給買個新的,但是四個月過去了,根本沒見到新臺燈的影子。
家長:與孩子共成長
針對以上問題,作為家長的周大彬也深有感觸:“一般家庭的視角中,孩子是仰視的,這就會產生一個強弱對比,我們應該調整這一視角,平等對待孩子”。家長與孩子之間并不是單純的家長教育孩子,而是雙向的互動,孩子也在教育我們。
周大彬說,通過作文把感受寫下來確實是一種很好的交流溝通方式,正確引導孩子做正確的自己,單純地靠堵是不行的,孩子是一個活著的生命,生命的存在要有尊嚴。“我女兒想要上網,我就會滿足她的好奇心,但是事先要確定好規則,有時間規定。孩子的好奇心抑制了之后效果會適得其反”。
其次,要看到“互聯網+”所帶來的便捷,這可能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也可能變成一種生存技能,“現在有些家長玩微信還比不上孩子,家長也需要學習新知識”,周大彬說。
專家:抓住親子溝通的良機
資深心理咨詢師、親子關系專家王越分析說,孩子提出的是好問題,家長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自我檢討,以身作則有沒有做到。
一個家庭里是講究話語權的,沒有話語權的孩子就像是處在不良的生態環境之中。六年級的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從以前父母說什么聽什么漸漸開始接觸、學習新的知識,變得有思想,能夠開始提出問題了。而此時,家長卻并沒有成長,還是用老一套的經驗去管理孩子,對于這些新問題就會感到無能為力。
“你是小孩,你就應該……”這是非常錯誤的回答方式,孩子主動提出問題其實是孩子愿意主動來跟家長溝通的信號,王越說,“家長不能錯過這次交流的機會,如果這次錯失了,之后的溝通不順暢就只能怨自己了,等到孩子十七八歲的時候,孩子就會有否定的意識,從提出疑問、自己思考到開始否定,這是孩子在成長”。
家長最常說的諸如“孩子不要怨父母對你嚴格,我們都是愛你疼你的”這類話其實忽略了一點,就是這份關愛是否切切實實地被孩子所接受。這份溝通到底是單向的還是雙向的。
“那你告訴我,你的想法是什么?”像這樣的回答,征求孩子的意見,一家人有討論的余地,自然感情會融洽起來,王越說。
專家教你如何回答孩子的吶喊
大人要有做大人的樣子,小孩也要有小孩的規矩。一方面,大人要以身作則,把孩子的行為習慣往好的方向引導;另一方面,也要樹立權威,大人和孩子行為上是有界限的,給孩子規定好這個界限,掌握好“度”,孩子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提意見。
●為什么老爸老媽上網/玩手機可以長達兩三個小時,而我卻只能上半個小時/5分鐘?
回答要點:一、爸媽上網/玩手機目的是什么?休閑娛樂還是工作需要?二、出于保護孩子視力的考慮。三、互相監督、互相約束。
參考回答:孩子,你還處在生長發育階段,要保護好眼睛,爸媽之所以限定你玩電腦/手機是想讓你保護視力。爸媽有時上網呢,是出于工作需要,上網不只是玩游戲,你遇到什么難題需要查資料、學習知識也可以上網。我們上了一天班有時也需要上網或者在手機上玩會兒游戲放松一下,當然,我們以后也會控制時間,這一點,我們可以互相提醒。
詢問孩子,除了玩電腦、玩手機還可以有哪些娛樂活動,讓孩子提提意見,玩多少時間,大家一起討論。在孩子做作業的同時,家長其實可以看看書,這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孩子做作業時會跑過來,當他看到爸媽也在看書的時候,他下意識地就會乖乖回去做作業,家里的氛圍就會變得很好,孩子心里也會平衡。
●為什么老爸老媽可以朝我發火,而我卻不能?
回答要點:發火這一問題,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孩子意識到發火并不能解決問題。
參考回答:孩子,有句話叫“恨鐵不成鋼”,看到你有地方做的不妥當,所以爸媽會給你指出來,是希望你能改正,能夠進步。可能語氣上有些兇了,但是人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你有什么意見可以跟爸媽溝通,朝爸媽發火是“沒大沒小”的。
●為什么大人拿我跟其他小孩比是理所應當,但是我拿別的大人跟他們比要被他們說?
回答要點:這句話是親子溝通之間的禁語,這句話是最傷人的,這個問題能不問就不問。
參考回答:爸媽的意思其實是想讓你看到他身上優秀的一點,你在xx方面確實做得不錯(要先肯定),但是這一點上你還有進步的空間,爸媽想看到你進步。
●為什么大人說話不算數?
參考回答:是哪件事讓你這么覺得?如果確實如此,大人要承認錯誤,并且教導孩子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如果不存在,那也要解釋清楚。
●為什么大人做錯事不用道歉?
參考回答:每個人都應該為他做錯的事道歉,這是一種知錯就改,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態度。詢問孩子具體哪件事?如果真的做錯了就該道歉。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