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師范類教育將進入調整階段,控制規模,提升人才培養層次,是未來主要目標之一。”這是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負責人日前透露的動向。
“供過于求”矛盾突顯
2013年,我省基礎教育教師招聘計劃為2800人,其中1000多名為碩士畢業生,1000名左右是綜合型大學非師范專業畢業生,真正師范本科畢業生僅有800名。江蘇現有培養師范生的高校40所左右。2014年我省教育師范招生有7000多人。據統計,全國每年畢業師范生60多萬人,但基礎教育的師資需求只有25萬。同時,全國每年新入職的教師中,有1/4來自非師范類院校。
師范類畢業生競爭壓力大,是不爭事實。江蘇第二師范大學學科教學專業研二學生小唐說,自己熟悉的一些區縣中學已經好幾年沒有編制空缺了,所以正考慮進小學就業。
我省“師字頭”高校正主動縮減師范生比例。今年本科招生,南京師范大學師范生約占20%,江蘇師范大學占25%,淮陰師范學院不足25%,南京曉莊學院不足20%,鹽城師范學院則不足15%。
常熟理工學院前身之一為蘇州師范專科學校,目前其師范專業學生僅占在校生的10%左右。該校有關負責人表示,師范生“縮水”,一方面是當地亟須大批應用技術型人才,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師范類畢業生供大于求。
“需求升級”成為新挑戰
“當前,我國師范教育正發生深刻變革,傳統的‘中師、專科、本科’分別對應‘小學、初中、高中’教師的老三級師范教育體系正在消失,代之以‘專科、本科、研究生’的新三級用人及培養體系。”南師大教師教育學院副書記、副教授江勝堯介紹,師范教育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基礎教育對師資的要求提高。蘇南地區的示范性中學,更愿意招收“985”或“211”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的碩士研究生。這些學校認為,綜合性高水平大學的本科畢業生學科知識扎實,在教學技能方面更具潛能。而地方本科院校師范教育存在的師范傳統弱化、教學方式落后和實踐能力培養不足等問題,也影響了師范類畢業生的質量。
教師資格證“國考”也是對師范類教育的挑戰。江蘇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王樹良介紹,2015年入學的師范生與非師范生一樣,需要通過全國統一的教師資格證“國考”,才能獲得職業準入資格。“師范生在與綜合型高校畢業生同場角逐中如何勝出?這是一個現實考題,形勢逼人。”
基層教師仍有“缺口”
記者采訪了南京一些中小學,發現師范生并非盡皆“供大于求”。南京市竹山小學校長王東敏說,現在說師范生過剩只是個總體概念,大量基層小學還是招不到優秀的師范類畢業生。王東敏認為,這并不是提高教師教育層次就能解決的矛盾。
有關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3年全國鄉村教師的流失率達到30%,將近1/3的教師入職后短期內離崗。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科教學研二的小唐告訴記者,班里22個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的研究生,有一小半根本不想當老師。想當老師的,也都想選擇南京或自己所在城市。
業內人士指出,承擔縣級及以下中小學師資主力的并不是重點師范院校畢業生,而是地方本科師范院校、高等師范專科學校的畢業生,這無疑是地方本科師范院校競爭突圍的一個選擇。“政策扶持不可缺少。”業內人士表示,國家已出臺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和免費師范生培養計劃,關鍵是要加大落實力度。
淮陰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伍紅林說,對于地方師范院校來說,如果未來能減免學費,保證定向工作,對于優秀的農村學生和相對貧困家庭子女會具有吸引力。這部分學生畢業后也更能夠扎根農村。
轉型升級需打“專業牌”
“從國際發展趨勢來看,‘大學+師范’這樣一種教師教育學院化的培養方式,可以說是一種世界潮流。”江勝堯告訴記者,目前國外尤其是美國的許多知名大學,如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都是在教育學院或教育研究院培養教師。
省內已有高校進行了這方面的積極探索。南師大早在2005年即在全國率先成立教師教育學院。教師教育現已成為該校特色品牌,畢業生就業率、考研率基本在95%以上。其大部分本科畢業生任教基礎教育,成為省內外重點中學重要師資供給基地,語文、數學、英語等專業本科畢業生供不應求。
江勝堯認為,師范教育轉型,更要從質量角度重新構建師范教育新模式。以南師大為例,近年該校先后聘任省內100多名被列為“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的中學特級教師和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擔任教育碩士生導師,以強化學生實習實踐。此外,還招錄真正具有從教意向和教師職業潛能的優秀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教育碩士,培養卓越教師。“教師教育必須走專業化道路,以適應社會需求升級。”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在師范生和非師范生中進行二次選拔,成立卓越教師班,而將不適合做教師的學生滾動分流。“我們還與蘇魯豫皖14個教育局及其所屬中小學協作,對真正有教師潛質的學生進行雙導師實踐培養。”王樹良表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對教師教育轉型升級必不可少。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