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我校與中國科學院大學簽署《關于聯合創辦“貝時璋菁英班”的協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校長丁烈云、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丁仲禮出席儀式并致詞。常務副校長段獻忠、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高鴻鈞代表雙方簽署了協議。
據悉,“貝時璋菁英班”是在教育部和中國科學院“科教結合協同育人系列行動計劃”背景下率先建設的生命科學拔尖人才聯合培養基地,旨在通過該班級的開設,將中國科學院的名師、前沿學術思想、國家級科研平臺資源等,引入高校拔尖人才培養當中,著力提高本科生的科學素質與創新實踐能力,探索建立高校與科研院所科教結合、聯合培養一流領軍人才的創新模式。“貝時璋菁英班”定位為生物科學專業,學制4年,采用分階段實施“京漢兩地2年+2年”的學習模式。班級學員前兩年在我校完成通識基礎課程和學科基礎課程的學習,后兩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大學生命學院和中國科學院相關各研究所,進行系統的專業方向課程學習和科研實踐訓練。他們還將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赴國際一流大學交流學習的機會。
張大良在致詞中表示,華中大與中國科學院大學聯合創辦“貝時璋菁英班”,對于深入推進科教結合系列行動計劃,探索我國生命科學領域領軍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具有重要意義。教育部和中國科學院率先提出的“科教結合協同育人”系列行動計劃,旨在充分利用中國科學院優質科研教學資源,以及各高校完備育人體系,探索科教協同培養未來科學家的新路子。他希望以“貝時璋菁英班”為代表的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成果,成為“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的標桿,為將來兩校全方位的合作、占領科學前沿制高點打下堅實基礎。
丁烈云表示,在“科教結合協同育人”的大背景下,“貝時璋菁英班”的建立是兩校對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合作的積極探索。“貝時璋菁英班”一定要利用好優質的科研教學資源,通過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使華中大學生能夠與大師面對面交流,讓學術思想跟上學術發展的前沿。為此,學校愿意提供充分的條件和資源,全面支持聯合培養工作的開展,厚植基礎學科研究領軍人才培養的沃土。
丁仲禮認為,對中國科學院大學而言,“貝時璋菁英班”是科教融合的一種新探索,中國科學院大學一定會全面配合聯合辦班工作的推進,讓班級學員有條件在更廣闊的視野下自由探索科學前沿。他還對“貝時璋菁英班”的建設工作提出了建議。
會議聽取了我校生命學院副院長余龍江關于“貝時璋菁英班”目前建設情況的匯報,以及中國科學院大學生命學院副院長徐濤關于2011生物物理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情況的匯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