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剛剛落幕,經濟新常態、創新驅動等成為熱詞的背景下,金融創新的重要意義格外凸顯,其重要性不遜于其他任何領域的創新。從這個角度觀察,在首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涌現出的“掘金三板”金融創新類項目就具有格外的意蘊。
互聯網+金融 北京獨一份
10月19日至21日,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在吉林大學舉辦,經過激烈的角逐,我校金融學院宋國良副教授與校黨委文君副書記指導的張智斐等同學的“掘金三板”項目在大賽中獲得金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校高度重視此次比賽,黨委書記王玲親臨總決賽現場與參賽同學和指導老師一道,仔細研究和探討展示內容,為老師同學加油鼓勁,并接受了《中國教育報》記者采訪。總決賽備戰期間,文君副書記、蔣先玲處長、周波主任多次對項目進行指導和路演。
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由李克強總理提議設立,吸引了1878所高校的20多萬學生參加,提交項目作品達36508件。經過初賽、復賽,最終有300個項目進入全國總決賽,通過項目展示和專家評審,評選出金獎34個、銀獎82個、銅獎184個,我校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33所高校最終斬獲金獎。決賽入圍院校主要集中于綜合大學及理工農醫科類院校,北京市共有8個項目進入全國總決賽現場比賽,最終產生4個金獎項目。我校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得金獎。
我校2015屆研究生張智斐發起的“掘金三板”是全國100強中唯一的互聯網金融類項目,最終獲全國創意組10強金獎,我校也是創意組唯一獲得金獎的財經類高校。“掘金三板”主要亮點是其專注于互聯網金融及新三板市場,并探索創新出全新的商業模式。特別是該項目專為創業企業和中小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提供了一整套互聯網O2O解決方案,同時為投資基金、個人投資者、中介機構、創業企業等提供了互聯網共享平臺,公司獲得了真實的資本金。10月21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對我校“掘金三板”項目獲獎給予了報道。
聚焦新三板 創業顯身手
張智斐是我校今年6月份畢業的金融學碩士生,在讀研之前就有過創業經歷,積累了一些經驗。2015年3月,對“新三板”領域關注已久的張智斐心中有在三板市場創業的想法,在研究生導師宋國良的引薦下,他與《第一財經》主持人陳達一拍即合,聯合創立了“掘金三板”。“最關鍵的是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他對創業的信心。”宋國良說,“他選擇創業不是頭腦一時發熱,而是清醒地認識到創業將要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掘金三板”項目旨在為新三板投資者、研究者及從業者提供全面、專業的數據查詢、研究資訊訂閱、互動交流社區、投資者關系管理和股權眾籌等服務。目前公司規模為20人,公司的網站、APP與微信公眾號都已上線,微信端關注人數突破6萬,注冊用戶4000余人,積累了新三板生態圈內大量投資者、從業者的資源。截止到目前,股權融資總額已經突破1個億,其中,直接在互聯網平臺上完成的交易額突破2000萬。“掘金三板”于今年10月啟動估值1至1.5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第一財經傳媒集團已表達A輪戰略投資意向。
“創業伊始,我們對于在三板市場上做什么非常迷惑。”張智斐回憶說。由于“掘金三板”涉及互聯網金融的前沿領域,新三板市場也是剛興起的市場熱點,是個全新的課題。“掘金三板”項目團隊的初衷是做互聯網社區,并在是否要做股權融資方面猶豫。導師宋國良以獨到的眼光指點他們,不做股權融資,在新三板市場就會被淘汰,必須要將股權融資做起來。“如果不是宋老師的建議,我們到現在可能也僅僅是一個互聯網交流社區而已。”宋國良積極地扮演“引薦人”的角色,為“掘金三板”提供人脈資源協調,還推薦了許多優秀的學生到公司實習。
量身打造 創新+創業
張智斐笑稱:“這個比賽就好像是給我們量身打造的。”“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三個關鍵詞“互聯網+”、“創新”、“創業”完全契合了“掘金三板”的創業氣質:基于“互聯網+金融”的新業態,在互聯網社區、投資者關系、股權融資三方面建立官網+APP+微信公眾號+線下運營的創新模式。
初賽準備中,當團隊第一次將商業計劃書呈現給指導老師們的時候,由于創業初期的不成熟和不具體,他們受到了許多質疑。“在老師的質疑過程中,我們完善了自己。”學校安排優秀師資為“掘金三板”項目團隊修改計劃書提供專業指導和細致梳理,團隊在師生的討論中得到反饋,提煉出項目的精華。
在金獎爭奪賽中,競爭非常激烈,強手如云。幸運的是,無論是項目展示,還是答辯環節,“掘金三板”團隊都表現出了較高的水準,面對臺下的投資人評委拋出的刁鉆問題,他們憑借對業務的深刻理解,以專業嚴謹的回答征服了評委。
在最后與投資人的面談環節中,新希望集團負責戰略投資的一位董事作為大賽評委,特意找到了他們,詳細地詢問了項目的商業模式與運營數據,給出了中肯的建議,并表達了A輪投資意向。
立足人才培養 助力創新創業
觀摩了一天比賽的王玲書記有感而發:“大賽的創新創業團隊就是創新創業人才樣本,只有通過和他們直接對話,才能知道他們為什么成功,我們怎么樣才能培養出這樣的優秀人才。”王玲書記說,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必須從抽象的理論走出來,走到學生中去,要研究學生的需求和人的成才規律,才能取得更大進步。
在閉幕式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本屆大賽掀起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潮,凸顯了大學生中蘊藏的創新創業熱情和生機,明確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所需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堅定了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決心和信心。
作為分管我校就業創業工作的校領導,文君副書記對這次金獎的獲得并不感到意外:“今天的獲獎不是一時的獲獎,是我們堅持兩年創新創業工作的必然收獲。我校從2013年開始舉辦首屆經緯杯創業大賽,在全校不僅營造了創新創業的氛圍,還搭建了創新創業的平臺,很多同學踴躍參與,每次創業大賽都有上百支團隊加入。古人講‘十年磨一劍’,做任何事情在想清楚之后,貴在堅持,久久為功。”
我校就業創業指導中心立足于我校國際化的人才培養特色,重視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全方位助力學生創業創新。在創業教育方面,我校就業創業指導中心協同教務處和商學院開設《創業理論與設計》選修課,定期舉辦創業沙龍和創業名人大講堂,同時,開展“一對一”創業輔導咨詢。為激發同學創新創業潛質,我校創業模擬實驗室于2011年投入使用,培訓學員超過600余人。
我校籌辦創業大賽,營造濃厚的校園創新創業氛圍。2013、2014年我校舉辦兩屆“經緯杯”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共212個團隊申報,覆蓋本碩博全體在校生。2014年,我校聘任了首批“學生創業導師”,由創業校友、成功企業家、企業高級管理人才等組成,能夠進行深入有效的創業指導。
2015年,學校建成“求索創客”空間,成立“求索創客”俱樂部,旨在為校內優秀創業團隊搭建創意創新創業學習和實踐活動的空間。以“互聯網+”為指導原則,我校擬在三年內建立“國際創客聯盟”,學習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擴展學生的國際化視野。2015年我校與德國波茨坦大學達成創新創業工作合作協議,邀請波茨坦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專家到我校開展培訓,并計劃通過互聯網搭建兩校學生“創客聯盟”。
我校創新創業成果豐碩,獲評為北京市教委首批“示范性創業中心”重點建設高校。2013年-2015年我校共資助93個學生創業團隊開展創業實踐,三支創業團隊獲評“北京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業優秀團隊”。
“黃金時代在我們面前,而不是身后。”文君副書記說,“我們在這么一個創新創業的最好時代,‘激動不沖動,激動有行動’,要處理好創業與學業的關系,創業可以互換學分,但不是放低學業標準;要處理好創業與就業的關系,不要簡單的把創業理解為解決就業問題,而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
“在創新創業之路上,國家負責陽光,大學負責雨露,學生負責燦爛!”文君副書記表示,“下一步我校創新創業工作將依據學校辦學特色打造‘創新創業國際聯盟’。目前已經和德國波茨坦大學,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達成了相關合作協議。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個撬點,撬動高等教育的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