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農村小學來講,我認為師范生是最好的老師。”在河南省輝縣市拍石頭鄉中心小學數學老師張錦文看來,綜合性大學的畢業生,應該比師范專科學校的學生質量好,但他們的知識、能力和方法遠遠不如師范生。
在人民政協報社聯合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共同舉辦的教育之春系列沙龍“教師教育:問題、挑戰與應對”上,張錦文的一番話引起很多農村學校校長的共鳴。“我不會要‘211’、‘985’學校的學生,我要安陽、洛陽、信陽等師范學院的學生,這些孩子知道工作來之不易,會吃苦。我們農村小學就要一般的師范生就滿足了,因為小學知識確實沒多少,關鍵是有沒有愛心,能留得住。”
過去招來的幾個“211”學校教師都走了,讓張錦文深感寒心。他認為師范生有好處,第一專業素質強,能很快適應教學工作;第二懂教育學心理學,能和學生打成一片。
師范生在農村中小學受歡迎,但在一些發達地區學校,由于培養目標的提升,對教師學歷、層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據了解,中國每年畢業師范生60多萬,但基礎教育的師資只要25萬,一些師范院校認為師范生供大于求,計劃逐步縮減師范類本科招生,師資培訓將統一納入教師教育學院進行研究生教育。
但提升學歷,能解決現有教師教育問題嗎?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王世元也講了一個故事:“今年我們招聘了大量師范生和非師范生,有一個非常好的學校畢業的碩士畢業生到我辦公室哭了,他帶小學一年級,教不下去了,教學目標、課程都完不成,為什么?他管不住小孩。所以我在反思我們教師的教育能力不夠。”
無論是師范生還是綜合性大學的學生畢業后從事教師職業都面臨挑戰。王世元認為,教師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還是吸引力不強,教師工資收入普遍偏低,待遇保障差,工作負荷重,壓力大,仍是困擾地方教育的主要原因。他認為還是應該加大師范生招聘力度。
“很多人為什么要當老師?是因為拿了教師資格證書能夠找份工作,養家糊口。”北京朝陽實驗小學校長陳立華也提到,現在很多學生進入教師行業不是因為多熱愛,而是找工作太難了。說到底還是社會對教師這個職業尊重程度不夠和教師收入缺乏吸引力,無法引導更有深度有層次的一批人進入到教育行業中。
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的教育工作者都深感建立長期培訓制度的必要。除了正規師范教育,現在從國家到地方,從公立機構到民營機構都有各種針對教師的培訓課程,但真正對課堂有多少改進只有學生知道。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于維濤建議,統籌規劃各個學段各個學科教師培訓的數量和質量,研究制定教師的核心素養體系和培養質量標準,修訂教師教育課程。“211”大學的畢業生也可以引入到教師隊伍中來,但要加強有針對性的培訓。
王世元建議改進目前的培訓方式,采取定單式培養、教師置換、網絡教育、送教下鄉以及校本課程研究等多種方式,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教師的真功夫應該在課堂上。”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師教育研究所所長李瓊認為,怎樣讓師范生下得去,非常重要的還是要建立地方政府、大學和中小學協同機制,吸引當地優秀生源畢業以后回去,實現定單培養、資助學習、定向就業,是一個重要路徑。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