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長沙女孩兒羅驕獲美國名校50萬獎學金、被5校同時錄取,南京外國語學校的高三女生閔婕,收到了包括耶魯和普林斯頓等十幾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7月初,大多數高三畢業生還在焦急等待高考錄取結果的時候,他們的一些同學已即將啟程,開始國外大學的求學生涯。當國外大學頻頻拋出橄欖枝,當對于很多高中生來說,高考不再是成才的唯一路徑,高三畢業的同學們到底是向左走,還是向右走?越來越多的高中生選擇出國讀大學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背后又折射出我國教育理念和人才選拔制度的哪些問題?
現 狀
從國內升學無望的“無奈選擇”到選取優質教育資源的“主動出擊”
幾年前,高中畢業后出國留學還被多數家長看成是在國內升學無望的“無奈選擇”,但近些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成績優秀的學生放棄在國內讀一流大學的機會,選擇去國外的名牌大學讀本科。
“現在國內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很大,而且,很多用人單位都要求國外的教育背景,即使在國內讀完大學也要出去,還不如早點去國外讀,還能更好地融入當地的文化,接受語言也相對容易些。當然,匯率的調整和美國簽證政策的松動對我們來說也都是好消息。”通過一次國外學校來國內的見面會被當場錄取,將于幾天后去美國森林湖私立高中讀書的北京市101中學高一年級學生崔可顯示出了超越同齡孩子的老成和主見。
北京四中高三年級組長何石明向記者介紹,近幾年來,在北京四中,高中畢業生選擇在畢業后出國留學的人數和比例在逐年遞增。2007年為20人,2008年為30人,2009年為50人,占據了460人的總畢業人數的1/10強。而且,其中不乏優秀的孩子。以今年出國的50人為例,已經有47人被國外大學錄取,其中30人是位居年級前100名的學生,而根據以往四中的錄取情況,年級前100名的學生都是有希望考上清華、北大等國內重點高校的學生。非常優秀的理科年級第一名的李昕旸同學,曾是奧運火炬手,在高考之前已確定被保送到清華大學,也同時收到了耶魯、斯坦福、麻省理工的錄取通知,最終他選擇去耶魯大學。另外,四中文科年級第一名的張思迪同學,今年被芝加哥大學錄取,在確定被錄取后參加今年北京市的高考,還獲得了北京市西城區文科第一名的成績。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其他重點中學,北師大實驗中學今年也有50多位同學選擇出國,其中28位同學自己成功申請美國大學,16人通過學校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共同培養項目,直接進入多倫多大學,成績大多不錯。北京市101中學也是如此,今年共有二十幾名同學選擇在高中畢業后去國外讀大學,該校高三年級組長謝衛老師介紹,跟以往不同的是,這幾屆的學生多數是從很早就定下目標,且目標明確,即在國內接受優質的基礎教育之后,馬上出國。
困 惑
中國被國外大學視為最大生源國,留學新時代已經到來
“國外很多學校已經將中國視為最大的生源國,而且,對中國進行了針對性的研究和市場推廣。”啟德教育集團副總裁李冠軍介紹,如法國高校主打文學、藝術、服裝設計,德國高校主攻機車制造……一些歐洲國家大學還通過免學費等方式吸引優秀生源。現在,國內的留學咨詢機構都會經常舉辦大型的國外招生說明會,國外的私立高中和大學會直接派代表對學生進行當場面試,優秀者會被當場錄取。李冠軍介紹,“每場見面會都是1000多人,場場爆滿,多數是高中生及其家長。” 記者還了解到,今年以來,美國一些重點大學已經加快了到中國吸引優秀生源的步伐,包括哈佛、賓夕法尼亞大學等常春藤名校將于今年首次在中國選拔200名高中生保送本科。
此外,目前很多國內的高中,尤其是一些優質高中,包括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河南省實驗中學……紛紛開設國際班課程或者“國際直通車班”、“綠色通道班”,或同國外大學建立合作直通項目,或為學生提供AP(美國大學學分前置課程)、SAT(美國大學招生時所使用的標準化考試)等相關課程,開展定向培訓,以方便學生畢業后直接去國外讀大學。
李冠軍預測,“目前,美國已經有大學認可中國的高考成績了,這是一個信號。如果這在美國大學是一種趨勢,那么國內高中生出國留學的人數和比例還將大大增加。做個假設,如果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大學認可中國的高考成績,并且給200萬人民幣的全額獎學金,吸引力將是巨大的。而且,為了吸引生源,美國很多高校還專門針對那些沒有系統準備出國,沒有參加TOEFL和SAT考試的學生,提供了一種先去美國讀預科、再讀本科的機會。目前,SAT考試還沒有落地,考生只能去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美國等地考試,如果將來SAT考試能夠落戶中國,將促使更多的高中生考慮出國留學。”
分 析
折射教育需求多樣化的趨勢和國內教育理念亟待調整的緊迫
“出國留學的學生,數量越來越多,年紀越來越小。這表明了全球化時代中國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在臺灣、香港,早幾十年出國留學的現象就已很普遍。這反映了年輕人個人成長途徑、受教育需求的多樣化,這個變化的方向是對的,千軍萬馬過高考獨木橋的場面或許將壯觀不再。”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楊小微教授說。
楊小微說,我們國家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模式導致孩子的前途由家長安排,壓抑的教育無法幫助學生完成人生自我設計的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這對于學生的個人成長是不利的。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主動提出去國外讀書,而且自己選擇去什么樣的學校讀書,這對孩子培養獨立意識是有幫助的。當然,這也表明中國大學面臨同全世界大學競爭的局面,要不斷改革進步,尤其是教育理念要做適當的調整。對于中學階段來說,今后的義務教育階段主要應承擔提供好木材的任務,將對木材進行精加工的任務留給高校,不要將升學率作為衡量中學優劣的唯一標準。對于高等教育來說,高校的方向設置也要做出適應性調整,從培養人才的目標、課程設置、課程選擇自由度、專業開放性等方面都要有所調整。
針對有些家長盲目跟風,不管孩子適合與否都讓孩子出國留學的現象,專家也建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出國的。“內向甚至自閉的孩子,在陌生的環境里不善于與他人溝通,就不適合出國。”金吉列留學機構總裁曹桂生說,一般來講我們建議在孩子相對比較自立,具有相當的自理能力,容易接受和適應國外生活的時候再送出去,在出國前還要明確幾點:為什么出國,什么年齡段最合適出國,去哪所學校最為適宜等,而且,學生和家長都要提前“備課”,留學需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而不僅僅是“只要送出去就好”。(記者 趙婀娜 )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