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來自甘肅、寧夏、新疆、內蒙古和北京市5省(市、區)風沙危害比較嚴重的地區40位專家和企業家代表齊聚西北師范大學,成立“風沙危害區生態修復與沙產業協同創新中心”理事會。
該協同創新中心主任、西北師大雷自強教授說:“我們協同風沙危害比較嚴重地區的8所大學、3個研究所、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9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或工程中心、5家企業及9個基地,建設這樣一個集學術、技術和信息交流為一體的平臺,就是為了把一大批包括973首席、國家杰青、防沙治沙首席、中國十大感動人物等在內的治沙核心團隊凝聚在一起,共同打造一個國際領先的風沙危害區生態修復與沙產業協同創新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我們嘗試忽略職位、職稱、學歷、年齡、學科及專業,跳過層層行政管理機構,以風沙危害區生態修復與沙產業為共同目標,實行目標導向自愿聯合方式,凝聚全國沙漠研究核心力量,協同創新,建立目標和項目導引下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及企業科研、管理、經營和經濟協同一體化模式。”
目前,我國5000萬人口被荒漠化毀壞生活,4億人口受荒漠化影響。就甘肅而言,荒漠化及沙化土地分別占全省土地面積的45.1%和28%,風沙線長達1600多公里。沙漠化已經成為我國面臨的最大生態問題,影響西部許多區域人民生存、生產和生活,嚴重影響到國家的生態和環境安全。
風沙危害區生態修復與沙產業協同創新中心的成立,就是通過解決植物固沙機理、固沙材料耐候性、集水保水、降低蒸發、荒漠濕地恢復與保護、沙生及經濟植物種植等系列問題,破解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中“生態脆弱區域生態系統恢復重建”和甘肅省3341項目工程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為風沙危害區生態恢復、沙產業發展、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改善風沙危害區人民生活生存條件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為國家大型生態工程提供科技支撐,以進一步提升我國在風沙危害區生態修復與沙產業領域的協同創新能力。
“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明確植物固沙的生態——水文過程、機理及調控,明確固沙材料組成和結構與其耐候性的關系。然后來解決固沙材料成本高、耐候性差和耐壓強度低三大問題,消除危害植物生長的流沙、缺水、缺營養和高溫等‘四大殺手’,解決集水、保水、防滲漏、防蒸發技術和荒漠濕地恢復與保護問題,突破影響風沙危害區生態修復和沙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促進沙區旱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同時,進一步提高固沙植物、牧草、蔬菜、藥用植物及油料植物種植成活率、品質和產量,提高附加值和擴展產業鏈。”雷自強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