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減負,找家長開聽證會
調查顯示,在很多家長心中,對孩子學業成績的憂慮仍然比減負的需求強烈
秋季新學期,重慶市教委再次高調推出中小學生的減負措施:從上學時間、課程計劃、教輔資料、家庭作業、考試次數等10個方面提出硬性的量化規定。
兩個月后,學校教學活動是否發生變化?學生課業負擔是否得到松綁?昨日,主城12所知名小學校長聚在市教委,談論著面對阻力艱難前行的減負。
學校辦起植物園
江北區新村小學校長夏小奇說,學校正著力提高常態課的質量,要求老師功在課前,精在課堂,師在課后。于是一改老師滿堂灌的做法,將40分鐘的課堂分成了“5”分鐘預習、“25”分鐘講述和“10”分鐘互動。同樣的作業量有的學生花很少時間就完成了,而一些學生需要較長的時間,學生是不同的個體,因此老師需要因材施教。
在推行減負的實踐中,名校進行了作業分層布置的嘗試。沙坪壩區樹人小學校長楊志渭說,按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目標分層,比如數學學科的家庭作業,提出“最小習題集”,減少學生的重復練習。
推行市教委的減負令,學校增加了許多豐富多彩的學生興趣活動。新村小學調整了課程結構,周一、周三安排學生看電影、做手工、學歌舞等活動課,周二、周四組織學校30多個社團活動,周五開設博學課。大渡口實驗學校在學校辦起了植物園、養殖園、種植園、果園,讓學生親近自然。巴南區魚洞第二小學開展“大課程”,把音體美、綜合實踐、科學等長短課相結合。
讓學生個性化發展
教育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裴娣娜認為減負要跟培養未來公民的目標掛鉤。裴娣娜說,未來公民要具備3方面素質,學生要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在生活方面要具備數學與科學素質、經濟與技術素質,懂得健康、家庭、消費;學習上具備學習能力、信息素質,學會工作,能有效溝通,有社會責任;最后是思考,要具備實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從校長領導力來談減負,要解決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促進育人模式的系統創新,讓學生自主發展,讓學生和老師都個性化發展。
老師家長都有疑問
市教委再次高調提出減負,記者調查發現不少學校都在強勢推進,一方面跟老師簽訂減負責任書,制定了追責制度,另一方面通過家長會等形式向家長發出倡議,甚至一些學校還召開了減負聽證會。取消了教輔資料、單元檢測,解放了老師,但學生課外練習怎么來保證呢?課堂改變了,留出時間評價作業,講述知識的時間不夠又該怎么找呢?一些老師心中也有疑問。
近日,樹人小學對一、三、五3個年級的家長進行學生課業負擔調查,近96%的家長表示適合。在很多家長心中,對孩子學業成績的憂慮仍然比“減負”的需求強烈,“只要孩子成績不下滑,學校做什么我們都不反對。”一位小學生家長說。“減負不是今天才提的新鮮事,在現行的考試評價機制下,真的能推行下去嗎?”很多家長表示懷疑。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