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用聲音將典籍喚醒
三年前的一個炎炎夏日,德國留學生丁伊來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清總稅務司典藏書庫。在散發著淡淡樟木香氣的閱覽室里,翻開發黃的舊報刊,丁伊驚訝地發現了一則德國商人初到上海經商的新聞故事,這是刊登在1932年8月出版的《大美晚報》上的一條消息。
“太神奇了,簡直不敢相信。”跨越時空、在萬里之外的北京與前輩的“相遇”,讓丁伊感到很親切。伴隨前輩的故事,丁伊選擇在對外經貿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對于她來說,這些古老典籍所承載的共同文化記憶,讓她感受到中國與德國的共通之處。
“傳統經典書籍有一種跨越時空的非凡力量,為世界各國大學生聚合交往提供了對話空間,是大學社區營造、文化網絡構建的重要載體。”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書記王玲看來,閱讀傳統經典能讓大學生在凝望歷史中發現共同的文化記憶,更能促進國際理解,交流互鑒。
在聲波中傳播經典
新學期剛開學,校園廣播“惠園之聲”的同學們就開始了忙碌。狹小的錄音間里面,一檔為新生準備的特別節目《微朗讀:我們的歷史》從這里傳播出去。
暑假里面,主播溫馨晨就在家里備稿,準備第一期節目。“沒想到這些發黃的歷史文獻這么有意思。”溫馨晨閱讀的那篇文章是1917年毛澤東發表在《新青年》雜志上的文章《體育之研究》。在老師的指導下,她把一些難懂的文言文,翻譯成簡單明了的白話文,傳播給校園里的每一位學子。
這期微朗讀節目,讓國際稅收專業學生王凱冉重新審視自己的大學生活:“平時課余大部分時間在上網玩手機,占用很多時間,這篇文章提醒我回到操場,抽時間多鍛煉鍛煉,沒有強健的體魄什么都是空談,《體育之研究》是經典,對于今天的我們,仍然是新鮮的、具有啟示意義的。”
這是對外經貿大學讓書香溢滿校園的獨特做法——用聲音將典籍喚醒,在閱讀中發現典籍恒久的魅力。
“朗讀,開啟了人們理解典籍的另外一個維度,我們希望用這樣的方法重新為典籍注入時代性,用微朗讀的形式,對《論語》《管子》《詩經》等經典典籍進行聲音傳播,讓更多大學生接觸這些典籍,重回他們的視線,發掘并彰顯其當代價值。”校黨委副書記陳建香說。
在守護中賡續記憶
品讀、呵護傳統經典的,不只是揚聲傳播,更有靜默守護。
學校清總稅務司典藏書庫里,一本本古籍靜靜地待在歷史的角落里,等待青年學子去發現。
書庫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收藏清末和民國期間中外版本有關中國對外貿易和海關主題的專業典藏1萬余冊,另一部分是清代出版的古籍共6390函。庫藏中不乏極具收藏價值的珍本,甚至有些版本在海內外已成孤本。為了保護這批文獻古籍,防止蟲蝕損壞,所有的海關古籍圖書均用鋼木框架樟木襯板書柜收藏。另外,為防范火災等極端性事故發生,學校還引進了氮氣保護裝置。
守護這些古籍圖書的,不只是書柜、木箱、倉庫,更是貿大人護寶的決心和薪火相傳的文化使命。
“清總稅務司是清代征收對外貿易關稅、監督對外貿易的國家機關,這一機構同時兼辦海務、郵政等諸多國家事務。這些藏書全景地記錄了那個時代對外貿易的國家治理方式。”圖書館館長邱小紅把自己的辦公室安排在海關庫旁邊,既是一館之長,又是海關庫的“第一守衛”:“在資源趨同化的今天,清總稅務司古籍顯得尤為珍貴。我們要倍加呵護這份傳世珍籍。”
“這些藏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國人對世界的理解與思考,痛苦與彷徨,在這些典籍中,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中國讀書人的努力與奮進,面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艱難開啟中國現代化的進程。”王玲說:“這些典籍背后傳遞的中國讀書人的家國情懷、風骨與氣象,令人欽佩,歲月深處書生報國的故事期待我們重新閱讀與重煥光彩。”
在踐行中涵育美德
如今的貿大校園,傳統典籍的價值意義不只停留在學術層面,更融入了每個師生的日常生活。
“傳承雅言,傳播經典,中華經典誦讀”“微朗讀,我們的歷史”等活動,通過微信、微博傳遞,把文獻與大學生連接起來,讓大家在聲音閱讀中重新發現文獻的價值;“宿舍文化節、貿大好鄰居”活動,從修身齊家、和諧鄰里關系開始培養大學生與人為善的美好品質……這一系列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活,而且凝聚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有力推進了和諧社區的營造,讓大學校園成為鄰里友善、溫馨和諧之地。
在王玲看來,今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讀經典、學經典最本源的意義所在:“在校園文化譜系中,負載著傳統文化意蘊的古籍是重要的信息載體,只有讓更多的文獻古籍走進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構建具有書香氛圍的大學文化社區環境,才能在潛移默化中,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