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是今年的重陽節,在當天舉行的中國養老服務業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教授指出,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規模最大、挑戰最嚴峻的國家;全國老齡辦副主任朱耀垠則表示,要在創新中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早在2013年,國務院便發文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等目標。兩年過去了,各地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果,還存在哪些問題?人民網記者分赴河北、山東、湖北、廣東、甘肅等省份實地采訪發現,各地確實做了很多努力,但整體而言,由于觀念、場地、規劃等因素,不少養老機構遇到了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多省份結合當地情況,創新養老模式,力促居家、社區養老成為養老服務主力軍,更使得一些新型的養老服務方式應運而生。
養老現狀——養老機構遭遇困境居家、社區養老更受歡迎
人民網記者調查發現,雖然各地都建立了為數不少的養老機構,但多數老人及其子女都更傾向于居家和社區養老:
據近期四川省社情民意調查中心所做的專項調查顯示,對于養老模式的選擇,57.7%的受訪老人表示,根據目前的社會現實和家庭具體情況,傾向于選擇自行居家養老;34.3%的受訪老人傾向于選擇居家式社區(即居家養老與社區服務結合的養老模式)養老;僅有8.0%的受訪老人傾向于選擇參與專業養老機構養老。
針對安徽省老年人養老意愿的調查顯示,90%以上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
廣州市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的近期民調則顯示,有75%的人認為社區養老比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更符合市民需求。
“在家就挺好,社區也有老年活動中心,會經常組織各種活動。”武漢漢陽區江漢二橋街橋西街社區的王婆婆說。對于社區居民養老,王婆婆的兒子也頗為支持。“老人在身邊方便照顧,而且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也讓我比較放心。”
蘭州市民梁先生告訴記者,“我母親退休五年了,雖然現在養老院發展的很快,但是我并沒有把母親送到養老院去,現在社區養老也很方便,蘭州市有虛擬養老院,老人們的吃飯問題都能解決,我下班了還能陪陪母親。”
“人老了,更希望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越多越好。”住在西寧市興勝巷79歲的馬壽老大爺說,自己每個月有2700元的退休金,再加上養老金足以負擔得起養老院的費用,但是“和兒子孫子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是我晚年最大的樂趣”。
不僅僅是民眾對居家、社區養老更情有獨鐘,建設、運營、監督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也使得養老機構遇到相當多的困難:
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廣州戶籍老年人口數達到140.6萬人,老齡化率達到16.7%;養老院床位43000余張,每千名老人僅擁有養老床位數31張。按此前廣州市確定的2020年建成“9064”目標(即90%老年人在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支持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6%左右的老年人可由社區提供日間照料和托老服務,4%的老年人可入住養老機構),廣州各類養老機構至少應提供6萬張床位,目前的缺口還高達約17000張;但另一方面,總體床位的空置率仍達到三成(約1.3萬張床位空置)。廣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養老機構出現空置情況,一方面可能由于一些養老機構已經比較陳舊,設施設備不太吸引老年人,或者是位置比較邊遠,交通不夠方便;另一方面,老年人普遍對養老機構,特別是民辦養老機構存在著不信任的心理。
無獨有偶,因為缺乏統一的規劃布局、從業標準、產業引導和監管保護等原因,山東省養老機構同樣遭遇瓶頸之扼,為此,山東省老齡辦呼吁,應當大力營造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良好氛圍,形成一個由各方參與、各負其責、密切配合、齊抓共管的局面,引導老年人轉變養老觀念,接受新的養老方式,確保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持續、有序的推進。
解決方案——探索新型養老方式加大養老政策支持
安徽健康產業集團監事會主席葉宜德認為,目前養老行業在安徽省內是冰火兩重天,市場需求大,政府也很重視,但保障制度和養老扶持政策還尚需完善,尤其在資金和人員配備的落實上。他建議,政府應當出臺支持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居家養老服務,不斷拓寬居家養老服務內容,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精神慰藉、康復護理、居家無障礙設施改造、緊急呼叫以及安全援助等多方面服務,使老年人能夠在家里安享晚年。
成都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事業發展處高學論則表示,社區養老是社會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府搭臺、社會廣泛參與養老體系的一種探索。“要做好社區養老,整合社會資源,通過引導企業搭建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培育專業社會組織、發展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鼓勵家政和物管企業擴展服務內容等途徑,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代繳代購、緊急救援、精神慰藉等個性化服務是關鍵。”
如何提供有創新的個性化服務,并且補上機構養老的短板,不少省份進行了積極嘗試:
為破解機構養老困境,2014年,湖北省27家養老院試點“公建民營”,通過公辦養老設施對外租賃、委托代管等方式,吸引民間資本進入養老產業,從而有效破解公辦和民辦養老機構床位冷熱不均的現狀。目前,湖北省的“公建民營”養老機構已經初步形成了以武漢市東湖高新區為代表的委托經營模式,以應城市為代表的租賃經營模式,以咸寧市為代表的合資合作模式,以宜昌市為代表的服務外包模式等多種公建民營模式,大力提升了養老機構管理服務質量。
而“醫養結合”和“候鳥式”養老,是新形勢下黑龍江省以“養老+N”模式破解養老難題的有益探索。黑龍江省政府副省長、省老齡委主任孫永波介紹,“養老+N”模式不僅可以養老+醫療、+旅游,還可以+文化、+教育、+地產、+餐飲、+保險、+護理人員培訓,既可以加一種,也可以加多種,只要找準切入點和結合點,將具有十分廣闊的前景。
在“醫養結合”方面,作為全國首批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之一,今年7月1日,武漢市推出醫養結合新模式——居家養老醫療衛生簽約服務。簽約后,老人可享受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雙向轉診和預約上門醫療服務。此外,老人到社區醫院對口的醫聯體大醫院看病,社區醫生可代辦預約掛號,優先辦理檢查、入院等手續。費用方面,除了上門服務、藥物外,大部分簽約服務由醫保及基本公共衛生經費承擔,簽約服務對老人而言,基本是免費的。到今年底,簽約服務將基本實現武漢市中心城區全覆蓋。
南京則開通了12349服務熱線。南京市援通養老服務發展中心總經理劉建林告訴人民網記者,12349服務熱線是他們公司今年3月份獲標的項目,該熱線主要面向全市60周歲以上老人,通過互聯網技術,利用南京市養老服務信息平臺以及社會服務組織的二級平臺,整合全市養老服務資源,全天24小時為居家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的“咨詢、轉介、跟蹤、評估”等一站式服務,與“110、120、119”等公共服務平臺聯動,提供緊急救援服務。
此外,針對居家老人特別是獨居老人,南京市民政局還推出信息呼叫終端服務,包括腕表型呼叫器、固定呼叫器、移動呼叫器、微語呼叫器等7種呼叫器,老人們可自主選擇,自愿購買。“呼叫器最主要是紅色按鍵和綠色按鍵,功能分別為求救及求助。只要老人一按按鍵,我們服務熱線就接通,可以隨時與老人對話,第一時間安排人員看望老人,了解情況。”
劉建林同時也呼吁,關愛老人是公益項目,希望更多的企業及個人可以參與其中,為居家養老等提供最大的便捷。(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