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由之路
——訪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陳先達
記者:陳教授您好。北京大學主辦的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于不久前落幕,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許多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倍感振奮,因為這樣的會議讓他們再次明確了一個事實:馬克思主義在當今世界上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您怎樣看待這一問題?
陳先達:一種學說的生命力取決于三個因素:一是是否有社會需要。這種需要,不僅是它產生的社會原因,還是它能繼續存在和發展的社會原因;二是是否包含真理性因素,具有超越自己時代的價值,經得起歷史的考驗;三是有無實現這種學說的力量和傳人。我從這三方面來分析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
首先,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社會需要。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就是為了適應19世紀40年代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的需要。無產階級需要一種科學理論來指導自己實現歷史使命。當時存在的各種社會學說,包括19世紀三大空想社會主義學說都不可能承擔起這個任務。因此,必須創造一種新的學說來滿足無產階級革命需要。
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清楚這種社會需要。恩格斯在1845年1月20日致馬克思的信中說:“目前需要我們做的,就是寫出幾本較大的著作,以便給許許多多非常愿意干但自己又干不好的一知半解的人以一個必要的支點。你的政治經濟學著作,還是盡快把它寫完吧。即使你自己還感到有許多不滿意的地方。這也沒有什么樣關系,人們的情緒已經成熟了,就要趁熱打鐵。”馬克思發表在《德法年鑒》上給盧格的幾封信中也對當時的社會需要講得很明白。
當年毛澤東同志在《反對本本主義》中講到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能在中國傳播和生根時明確表示,因為中國革命有對馬克思主義的需要。
那么,產生于19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到了21世紀還有支撐它存在的社會需要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馬克思主義學說不是對一時、一地、某一事件的判斷,而是規律性的判斷。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走向,人類走向公平、正義、共同富裕的要求等,在世界范圍內仍是一系列有待實現的任務。不僅西方發達國家資本主義有這種需要,社會主義中國同樣有這種需要,因為我們正走在建設公平、正義、共同富裕的社會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問題,需要馬克思主義領航指路。
其次,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滿足當今時代對它的社會需要。馬克思主義不是“天書”“推背圖”,也不是一經背熟就可以包醫百病永恒不變的教條。它是科學的學說。雖然產生于19世紀上半葉,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使它能超越產生自身的歷史條件。這種超越自己時代的東西不是對某事、某人或某種條件下應該采取的措施的具體判斷,而是對規律的揭示。這種具有規律性的判斷,對我們來說就是能在實際中應用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盡管當代馬克思主義“過時論”一再沉滓泛起,但一次次破產;盡管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使社會主義遭遇重大挫折,但馬克思依然被西方評為“千年思想家”。馬克思主義并沒有被遺忘,而是在所謂的“挫折”中愈加顯現其真理的光輝。
當代世界需要馬克思主義提供基本理論和方法。當代世界向何處去?如何認識當代資本主義?如何認識當代社會主義?特別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處理當代資本主義尤其是發達資本主義與新興社會主義之間的關系?如何解決人類面臨的生態文明問題、貧富對立問題、公平正義問題?可以說,對這些問題的科學認識和合理解決都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英國學者喬納森·沃爾夫在《當今為什么還要研讀馬克思》中說,“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方面來看,馬克思的影響都是無法估量的,沒有至少是對馬克思思想的粗線條的評價,我們將根本無法把握當今世界,以及當今思想界的很多方面。光這一點就足以證明應當對馬克思的思想予以密切關注。”
最后,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具實踐性的學說。不僅馬克思主義學說傳遍全世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者也遍及整個世界。僅就中國而言,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有八千多萬黨員,眾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分布其中。在當代世界,馬克思主義是信仰者和實踐者最多的學說。實踐者最多,說明它擁有在實踐中與時俱進的發展力;信仰者最多,說明它擁有在理論上繼續發展和持續傳承的創造力。沒有一種學說像馬克思主義這樣,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出現眾多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繼承者、發展者和實踐者。
在當代,盡管國際形勢的變化使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挫折,但與馬克思主義有關的活動在西方經常舉行。馬克思主義并沒有被打倒,也不可能被打倒。在蘇聯解體、某些西方反馬克思主義者得意忘形額手稱慶時,鄧小平同志就說過,“馬克思主義是打不倒的,因為它是真理,它代表了全世界大多數人的利益。”在中國,90多年來馬克思主義的不斷勝利、60多年來的社會主義發展成就、近4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都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生命力。“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在中國召開,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命力的表現,也是對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踐和創造性發展的一種認可。
記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什么重要意義?應當如何評價其產生的巨大作用?
陳先達: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要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最根本的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其中,中國化處于核心地位。
中國之所以需要馬克思主義,就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契合中國需要。沒有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就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無法前行。但這種馬克思主義必須是中國化的。只有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方向,才可能推進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和大眾化。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既是中國革命、建設的必然選擇,也是創造性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由之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由馬克思主義的本性決定的。馬克思主義提供的只是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原則,它對世界的認識和改造作用,必須與它的對象密切結合。如果脫離了中國的實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就會教條化、抽象化。毛澤東同志曾風趣地說過,“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比狗屎還不如,狗屎還能肥田,教條主義一點用也沒有。”
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我們才能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也正是由于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我們才能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革中取得巨大成就,并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可以說,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兩大實踐成果——中國革命的勝利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要意義和巨大作用的最好評價。
記者: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到發展興盛,再到黨的十八大以后的理論新進展,我們的學界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在您看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傳播和“走出去”面臨哪些不足?
陳先達:中國是世界上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最多的國家,是馬克思主義著作和出版物最多的國家,也是在實踐中強調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國家。因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有最寬廣的舞臺和創造性發展的空間。我沒有具體統計,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每年出版的馬克思主義方面的著作和論文在數量上是世界之冠。這些著作和論文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同程度地對闡述和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成果、新進展作出了努力。當然,我們的理論成果與我們的實踐相比,還是差距甚遠。我們還缺少能夠從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高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進行具有理論深度和說服力的闡釋的學術著作。借用一句話,我們的理論研究正處于“有高原無高峰”的境地。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傳播和“走出去”涉及話語權問題。話語權不僅在國內思想理論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在國際上也是如此。
在當代,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是一項重要戰略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也強調,要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應該說,對中國的問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經驗和成就,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最有發言權,要主動發聲,因為這是講述我們自己的事情。國外學者的正確意見,我們應虛心聽取,但如何評價,應當且必須由我們做主。可惜我們缺少一套比較成熟的學術話語體系,往往是有理說不出或者說了傳不開。能否用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直接影響著能否搶占世界學術制高點、掌握話語主動權。
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建立,必須堅持以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話語體系是思想理論的外在表達形式,有什么樣的思想理論作指導,就會有什么樣的話語體系。即使運用原來西方曾經使用過的概念,如自由、民主、人權、公正、法治;或者運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義禮智信等概念,我們都應該根據時代賦予其新的內涵。這種內涵不是表現在概念的外殼上,而是表現在概念的運用和解釋上。因此,我們亟須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話語體系;實現這一重要任務,需要全體理論工作者共同努力。
記者:在當今世界,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者已經能夠走上國際舞臺交流,與您剛開始從事學術研究時的情況相比,是否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學術交流中,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自信、理論自覺是否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陳先達:是的。與30多年前相比,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者走上國際舞臺交流的人數越來越多,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學者,他們思想敏銳,具有開拓和創造精神,具有外語和年齡優勢。我們這一代學者寄希望于年輕的一代。
在學術交流中,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已經具有理論自信力。因為一個國家馬克思主義者的自信力和理論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從根本上取決于馬克思主義在該國實踐中所取得的成就。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以及需要解決的難題,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創造性發展的動力。“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就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源頭活水。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應該對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貢獻,因為社會主義在中國實踐取得的成就,無論是經驗還是教訓,只要能真正上升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層面,都會具有國際價值,都是對世界馬克思主義發展作出的獨到貢獻。
陳先達 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文化概論》教材編寫課題組主要成員,著有《走向歷史的深處》《處在夾縫中的哲學》《陳先達自選集》等。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