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本市松江、閔行兩家幼兒園新鋪塑膠跑道后,部分兒童出現皮膚過敏、咳嗽、嘔吐等不適癥狀,市府新聞辦昨天回應稱,如果有違法違規情況,嚴肅查處絕不姑息。此前,市教委已成立應急工作組,委托有資質的權威機構,對相關幼兒園的塑膠場地進行檢測,并全面排查本市新建塑膠場地,確保學校相關設施符合國家和上海市的相關標準。
(上午8點半,本該是孩子們歡快入園的時間,江梅路上的浦江鎮第一幼兒園翡翠分園,依舊是大門緊閉、冷冷清清。由于十一剛完工的塑膠操場散發嗆人異味,多名學生出現了咳嗽、嘔吐、流鼻血的癥狀,本周起,這所幼兒園已經關園停課,所有學生轉到總園上課。但校門口,依然每天都有學生家長來等說法。
(實況:一樓的幾個班級,受害是最嚴重的,要不就是流鼻血、咳嗽、哮喘,皮膚瘙癢,很普遍的,開始大家都以為季節性的關系。)
這是上海一周內接連發生的第二起“問題跑道”事件了。此前,松江華亭第二幼兒園新理想部也因為新鋪設的跑道氣味刺鼻,陸續有學生流鼻血、起紅疹,隨后園方連夜鏟除了所有塑膠場地。而在“上海發布”官方微信昨天轉載的市教委回應跟帖中,又有多位家長集中反映,嘉定馬陸鎮的以仁幼兒園、華師附屬雙語幼兒園都有類似情況。
那“問題跑道”,問題究竟在哪?目前,這兩所幼兒園的學生家長和區教育主管部門都委托了權威機構到學校采樣檢測。華東理工大學運動場地合成材料檢測中心工作人員說,預計十個工作日后出具報告。
(實況:國家是有標準的,一般可能是它里面的溶劑造成的,就是膠水里面的一些溶劑。有的廠家沒什么味道,有的廠家不太規范,使用的溶劑比較多,肯定就揮發起來時間比較長了。))
南京、溫州、上海等地近期相繼出現疑似有毒跑道導致的兒童流鼻血、頭暈、起紅疹癥狀后,政府部門態度鮮明,但縈繞在家長以及市民心中的疑問仍然無法消散,圍繞校園塑膠場地建設標準、毒物監測、監管等方面仍有諸多問題。東廣記者調查中發現,國家標準僅對塑膠跑道中的甲苯、二甲苯等四種物質提出限制標準,并不涉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同時,鋪設后的周邊空氣質量也無檢測標準可循。因此,刺激性氣味究竟從何而來,很難科學判斷。難道,真的只能靠人的鼻子、甚至孩子的鼻子來聞嗎?
(依據國家標準,檢測僅針對塑膠跑道塑膠面層中的甲苯、二甲苯等四種物質。上海大學材料學院高分子系主任劉引峰教授說,二甲苯等物質一般鋪設一個星期后就揮發完了。但近些年來,一些企業為追求塑膠跑道的使用性能,比如增加彈力等,通常會添加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塑化劑,或是施工中使用廉價膠合劑、也就是膠水;這些都是不易揮發的,而且標準中也沒有涉及。
(實況:這些都是易揮發的有機成分,過了一個星期再有味道,基本就是增塑劑,就是揮發速度比較慢的,慢慢揮發出來的東西。)
因此,現有的國家標準顯然不夠全面。那刺鼻氣味,能否通過空氣質量檢測來認定呢?業內人士表示,戶外空氣很難抽樣,而且還要參看不同風力、氣溫等因素,因此,通常不具備科學性。再加上,鋪設塑膠跑道不算建設工程,最多只能算裝修,因此也沒有環評要求,鋪完是否檢測后再開學,全憑校方和施工方自覺。)
正如新華社評論所說,學生安全無小事,在各地類似事件陸續被發現后,如何制定更加嚴格的檢測流程和辦法,徹底消除監管盲區,對校園跑道徹底“消毒”?乃至如何守住安全紅線?必須亡羊補牢。
幾年前,上海曾發生“問題校服”事件,只靠企業單方提供檢測報告,結果多批次校服被抽檢發現,有害物質超標。為了堵住漏洞,上海推出“雙送檢”制度,也就是由校服生產企業先自行送檢,然后學校在收到校服后再送檢一定比例,確保萬無一失后才能送到學生手里。上海政法大學社會管理學院章友德教授建議,對任何走進校門的學生用品,這樣的態度都值得借鑒。
(實況:涉及到孩子的公共安全和健康,沒有小事的。無論是學校里的桌椅、食品、還是塑膠跑道、校服,都應該實現最嚴格的監管,監管是沒有遺漏的,必須是全覆蓋的、也必須是全過程的。)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