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不必人人都做愛迪生
2015年上海大學生創業論壇:創業教育“大牛”為有志學子上現場課
10月19日,作為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上海分會場的系列活動之一,“2015年上海大學生創業論壇”舉行,來自業內的創業教育“大牛”們為上海各高校150多位有志創業的學子上現場課。“創新創業,不必人人都做愛迪生”,聯想集團教育培訓事業部總經理王魯的一句斷言,引發熱議。
了解創新創業三種模式
不同于開小吃店等一般創業,王魯眼中的創新創業,指的是通過創業過程中的創新要素,掌握市場痛點,進而贏得市場豐厚回報。“現在不少同學往往有這樣一個誤區,我創業必須有一個專利技術,其實未必”,他總結,創業中的創新要素,往往存在于三個層面,其一當然是技術,這是最具顛覆性的創新因子。對于市場而言,有沒有技術層面的創新,如同近視眼患者戴不戴眼鏡,涇渭分明。然而,遺憾的是,這一層面的技術創新是難度最大的。王魯坦言,“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科研技術領域的積淀不是很深,這是應該認清的現實。”
隨后他話鋒一轉,“現在業內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技術看美國,模式看中國”,說的就是在技術創新上,美國在相當一部分領域中領先,而隨著中國抓緊互聯網發展機遇,憑借自身特色優勢發展而來的業務模式、商業模式上的創新,已引起世界關注。他認為,模式創新,是創新創業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創新要素。以目前市值超過十億元的互聯網外賣資源平臺“餓了么”為例,它僅僅是抓住中國社會普遍的外賣服務需求,對服務鏈各環節進行集成,便在短時間內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這一商業模式在國外并不多見。
除此以外,第三個創新要素,就是用戶體驗。王魯以聯想自身為例。過去30多年間,聯想在全國布點2000家,共有1萬多名維修工程師串起龐大的產品維修網絡,而這個很長一段時間聯想引以自豪的資源,將被其親手改變。原來,隨著用戶需求變化,維修方向從過去的產品送到維修點,逐步轉變為維修人員上門修。不僅如此,隨著電子新技術高速發展,產品售后服務過去以“修”為主,正慢慢轉變為“用”為主,即越來越多顧客需要“IT達人”上門教怎么用并幫助調試,這一需求在中老年人群中尤其呈現爆炸式增長。由此,聯想正在醞釀搭建新的電子平臺,不僅整合原有10000多名工程師力量,也歡迎有一定IT技術的青年進入平臺,共同接單服務。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創新創業,并不只有技術創新一途,不必人人都做愛迪生,”王魯坦言,對于大學生而言,在日常學習、生活過程中做個有心人,同樣可以找到獨屬于自己的創業路徑。
不懼從點滴做起
論壇上發布的上海大學生創業環境調查報告中,兩組數據令人一喜一憂。一方面,95%的被調查者會經常談論創業,其中8%的被調查者正在積極尋找機會、深思熟慮,這顯示著,創新創業,正成為大學中年輕人共同關注的焦點,更好的氛圍正在形成中。另一方面,當被問及“創業最大的難點”時,出乎意料的是,選擇外部環境的僅5%,家庭因素僅8%,六成以上被調查者認為是缺乏資金。
對此,賽博國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張瑞麟說,“無論是技術、業務模式還是用戶體驗,只要找準市場縫隙,小企業也能走向亞洲,走向全世界。”他想與同學們分享的,是自己的創業心得,不懼從點滴做起。
“當時剛剛成立公司,別家不做的業務我們做,為了節省費用,每天白天跑客戶,晚上在自己床邊一張一張傳真,因為過了19時,長途傳真可以打折。就這樣,傳真機內芯一年內被我用壞了三次。”張瑞麟介紹,如今,他領銜的公司規模依舊不大,但憑借多個智能旅游APP 鏈接而成的閉環,切入整個旅游市場。其中,可低價提供實時線上語音翻譯服務的旅游翻譯軟件、購物送貨上門集成平臺等,均在日本獲得好評,并由此逐步打開整個亞洲市場,2020年冬奧會也將采用這一技術服務。
在上海零點前進策略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湯灝看來,創業不僅要下狠勁,也要會用巧勁。剛一上臺,他就給在座學子來了個“下馬威”。“創業過程中,資源積累非常重要,人脈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但遺憾的是,我們幾個嘉賓坐到現在,沒有一位同學來找我們交換名片”,他說,有時候,踏出這一步,多認識一個人,往往成為整個環節的關鍵一環。
據了解,上海近年來推出一系列舉措,扶持大學生創新創業。昨天的論壇上,上海市教委與聯想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確定將共同建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實訓室,構建人才大數據平臺。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