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10所本科高校 轉專業平均成功率僅48%
門檻降低熱度不減,新學期開始先轉專業?
“我想讀好一點的專業。”“我想轉去就業好一點的專業。”每年都有不少在高校就讀一年以上的大學生,以各種理由轉專業。對于部分大學生而言,“轉專業”成為求學過程中的一件大事,高校中經常聽到此類言論。新學期開始1個多月,不少大學生成功轉入了新專業開始學習。不過新快報記者走訪發現,雖然近年來轉專業熱度不減,各校政策也漸漸松綁,但轉專業的成功率卻并不高,在接受記者采訪的10所高校中,轉專業成功率高于50%的只有5所。而不少大學生對于轉專業也是諸多誤解。
10所高校2014級學生轉專業情況
學校 轉專業計劃 轉專業報名人數 轉專業成功人數 成功率
廣州中醫藥大學 111 202 52 26%
廣州醫科大學 73 27 37%
華南理工大學 1000 400 40%
中山大學 460 594 265 45%
暨南大學 約280 133 48%
南方醫科大學 264 141 53%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150 81 54%
廣州美術學院 50至80 43 66%
華南師范大學 不設限制 340 246 72%
汕頭大學 91 69 76%
合計 2714 1457 54%
(備注:暨南大學轉專業報名人數按280人計算,廣州美術學院轉專業報名人數按65人計算)
10所高校僅5所成功率超五成
近日,新快報記者從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10所廣東本科高校了解到,這些學校中,僅2014級就有千余學生轉專業。而從各高校統計的2014-2015年轉專業的相關數據來看,多數高校轉專業報名人數都超過了計劃數。
不過,新快報記者統計發現,在接受轉專業的10所高校中,有一半高校的轉專業成功率低于50%。其中,中大轉專業計劃數為460人,吸引了594人報名,最終只有265名學生成功轉專業;華工近幾年每年有1000人報名轉專業,占全年級學生的16.13%,最終只有400人成功轉專業;暨大每年有280人左右申報,最終有133人成功轉專業。而廣州中醫藥大學有202人報名,成功轉專業的只有52人,轉專業成功率在10所高校中最低,只有26%。
10所高校中轉專業成功率最高的是汕頭大學,91名報名學生中有69人成功轉專業,成功率為76%。其次是對轉專業人數“不設限”的華師,共340人報名,最終有246人成功轉專業,成功率為72%。而5所轉專業成功率高于50%的高校中,有2所的成功率其實不算高,不到55%。總的說來,10所高校轉專業成功率為48%左右。
中大華師經濟類專業成熱門
新快報記者采訪發現,在轉專業的大學生中,不少人的目標是經濟類專業,足見這類專業的受歡迎程度。
以中大為例,中大教務處的蔡老師告訴新快報記者,中大的嶺南學院、管理學院、國際商學院的經濟學類、工商管理類專業,每年都是同學們申請的熱門專業。其中,申請轉入國際商學院的2014級學生共有65名,該學院最終錄取了20名;而管理學院的一些熱門專業干脆就沒有轉專業名額,有名額的電子商務、國際商務、旅游管理等專業,一共吸引了70名學生報名,最終只錄取了15名,相當于每5名學生中只有1名通過。
而據華師的最新統計數據,今年轉入學生最多的是經濟與管理學院,共有45人轉入該專業;其次是美術學院(只允許院內轉專業)和地理科學學院,各有27人轉入;外國語言文化學院有23人轉入,文學院有21人轉入,屬于“第三梯隊”。除只允許院內轉專業的學院外(院內轉專業成功率在72%以上),上述熱門學院按轉入成功率排列依次為:外國語言文化學院(69.7%)、經濟與管理學院(57.8%)、文學院(52.5%)。
各高校降低門檻促熱轉專業
2015年初,經重新修訂的《華南師范大學全日制本科生轉專業辦法》正式施行,新規定允許學院增加計劃轉入名額,不設定轉出名額;另一方面,新規定不對轉出學生的績點、排名做硬性要求,由各學院自行制訂轉入、轉出標準。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今年不少高校在招生時表示,將對本校轉專業要求進行“松綁”。比如,廣州大學今年推行“專業流轉制”,凡文理科重點線上第一院校志愿組報考廣州大學的廣東考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按照有關規定可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和學習能力申請專業的流動和轉換。“專業流轉制主要面對的群體是2015年新生,轉專業沒有名額限制,不設比例,盡可能滿足學生需求。”該校招就處處長陸財深如此解釋。
華南師范大學今年共有246名2014級學生成功轉專業,而申請人數為340人,即該校轉專業成功率達到72.4%;該校的經濟管理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等十多個學院,計劃接收轉專業總人數達到573人,占整個2014級人數的9.56%。其中,轉出人數最多的是計算機學院(35人),轉入人數最多的是經濟管理學院(45人)。
相比之下,該校去年有173名同學申請轉專業,最終批準153人,除去放棄的10人,實際上有143名同學成功轉專業,雖然人數沒今年多,但成功率超過八成。
該校相關負責人分析,這樣高的成功率,與近年學校轉專業門檻降低相關。對于這一點,成功由城市文化學院轉入地理科學學院的曾同學深有體會。“一些績點不拔尖的同學也轉出來了,門檻真的不太高。”曾同學說,對績點不作硬性要求更有人情味兒,“僅僅按績點排名有弊端,在本專業學習不錯的學生多數不會轉專業。而那些對現在就讀專業確實不感興趣、成績一般的同學,不轉專業會很痛苦。”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暨大今年也出臺了新的轉專業規定,暨大學生有了二次轉專業的機會,并且對成績排名也放寬了要求。
新快報記者梳理發現,近幾年各高校無論是申報人數還是最終成功轉專業人數都在增加。其中,華南師范大學近三年成功轉專業的人數更持續攀升,2013年為114人,2014年為153人(其中10人放棄),到了今年增至246人。而廣州醫科大學、南方醫科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高校今年的申請人數和成功轉專業人數都較去年增加不少。
特寫 廣金叫停轉專業 推雙學位雙專業制度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廣東金融學院從2013級新生開始,便不再接受轉專業申請。不過,該校從2009年開始實行本科雙學位、雙專業制度。在停止接受轉專業申請后,該校大力推行本科雙學位、雙專業制度,希望讓學生在學好本專業的同時,有機會取得不同學科門類學士學位的第二專業學位和畢業證書。
廣東金融學院招生與就業工作處處長吳斌認為,當初允許轉專業,就是為了讓學不好或沒興趣學本專業的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優勢選擇新專業,但設立績點等門檻,讓在原專業成績優秀的學生有了二次選擇的機會,學得不好的同學卻沒有。而雙學位、雙專業制度,除了可以使各專業建設更平衡,也可以讓優秀學生選學第二專業,既防止了優秀學生的流失,也讓學生們更好、更全面地學到了知識。
故事1 轉專業“故事”頻發 專家稱事先要做好準備
不了解新專業、學習跟不上、人際關系出問題
專業選擇對于大學生來說至關重要,甚至關系著學生的前途。新快報記者采訪發現,部分學生不了解要轉入的新專業,轉專業后學習跟不上,人際關系也出現了問題。對此,專業人士建議,轉專業前要了解清楚擬轉入專業和自己的情況,做好思想準備。
故事1 以為好就業轉學金融 結果發現數學好難學
小云是廣州某大學的大三學生,大一就讀于計算機專業,在大一結束后她轉至新聞專業。小云告訴新快報記者,當初報讀計算機專業時,以為學的是各種多媒體軟件,而且家人也建議她讀計算機專業,“說IT專業好就業,腦子一熱就報了”。上大學后小云才發現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兒,“學的是各種編程,十分枯燥,我很不喜歡這個專業”。
李同學目前讀大三,他在大二時,對所學的歷史專業不滿意,“感覺離現實社會有些遠,很多都是‘照本宣科’”,而且他認為讀歷史專業不容易找工作,便申請轉到金融專業。“金融專業目前很熱,感覺很‘高大上’,畢業找工作容易,待遇也不錯。”他如是說。
可是,當他真正開始學習金融專業才發現,文科出身的他感覺學習金融專業所要求的數學能力有所欠缺,成績一直在班上中等偏下的位置,“金融專業所學的一些理論也有些枯燥,和想象中有很大差距”。
●專業人士建議:
讀大學選專業、轉專業時,不要人云亦云。一方面盡量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另一方面一定要詳細了解所報所轉專業的具體情況,最好向已經就讀該專業的學長咨詢相關事宜,了解第一手情況。
故事2 轉專業要補修3門課
還要放棄部分新課程
轉專業的同學需要“從零開始”,除了跟上新專業的課程,還要補修沒學過的專業課,這讓不少轉專業學生直言十分忙碌“有些累”。
目前就讀于廣州某高校的大二學生李同學,本學期轉到新的學院學習。他要與新同學一起學習大二課程,還要學習新專業大一的課程,本學期就要補修3門,每周比同學多出6節課。他直言:“雖然對新轉的專業有興趣一些,但畢竟還是相對陌生。新學的知識還沒消化,還要回頭學大一的,確實有些累,有點吃不消。”
該同學同時提到,有時候要上部分需要補修的專業課,與現階段上的課程相沖突,所以需要“放棄”一些課程,“很苦惱”。所謂“放棄”,其實是申請“免聽”,即可以不聽課,但要完成作業,還要參加期末考試,通過考試即可修得該專業課學分。“不得不申請‘免聽’會有些遺憾,有些課確實挺想上的,上不了只能自己看書了”。
●專業人士建議:
多數學生轉專業后,新的學習環境意味著更大的競爭壓力,以及更繁重的課程,由此可能帶來興趣、成績下降。所以,轉專業前一定要調整好心態,做好克服困難的準備。
故事3
專業轉了宿舍卻沒轉
感覺很難融入新集體
劉同學原本學學前教育,大二時轉入了新專業做“插班生”,他直言,人際關系成為他目前最大的困擾。
“之前的專業不太適合男生,有些課程,比如鋼琴、舞蹈之類,學起來壓力很大,真是一點興趣都沒有。”劉同學說,現在雖然轉到了自己感興趣的專業,但感覺很難融入新集體。
目前劉同學仍與原專業的同學同住一間宿舍,他曾經有機會搬去與現專業的同學一起住,但他沒有這樣做。“和之前的舍友關系很好,他們不是很想我搬宿舍,而且大家買了洗衣機、冰箱之類,換宿舍也麻煩,所以就沒換。”他如此解釋。
劉同學表示,在原專業時同學們彼此很熟悉,而現在自己是“插班生”,而且與新同學不同宿舍,導致和新專業的同學很生疏,“感覺大家戴著‘有色眼鏡’看我,因為人不熟,現在沒有什么積極性參與集體活動,經常逃課,結果導致更加融不進新集體,陷入了惡性循環”。
●專業人士建議:
轉入新專業,面對新的同學和老師,自然有一個過渡期、適應期,不要太急,給自己多一點時間,人際關系很快就能從陌生變得熟悉。作為一個新專業的“外來者”,應主動積極參加班級集體活動,不然更容易被“邊緣化”。
支招 中山大學教務處蔡老師: 轉專業要認清自身情況分辨優勢
選專業、轉專業時要注意什么,有什么“竅門”?對此,中山大學教務處蔡老師對新快報記者表示,學生一定要謹慎對待轉專業,認清自身情況,從自身興趣出發。
蔡老師說,并不是所有學生都適合轉專業,對于想轉專業的學生,首先建議他們要謹慎。“學生都在原專業學習了一段時間,轉專業意味著要進入一個新的專業領域學習。學生要認清自身情況,分辨專業優勢,找到轉專業的原動力、興趣。學生們可以自問,轉專業是否真正出自于興趣?是否做好了克服困難的準備?”
此外,成功轉專業的學生如果不降級學習,就會被要求補修低一年級的學分,“所以一定要提前了解擬轉入專業的具體情況,并對自身能力進行評估,看能否吃得消。”
蔡老師還說,在轉專業前,學生要做好思想準備,深思熟慮后再決定。一旦成功轉專業,就要堅持在新的專業學習下去。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