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的創業天地里翱翔馳騁——五個金牌項目團隊的故事
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今天在吉林大學落幕。經過校級初賽、省級復賽,300支優秀團隊入圍全國總決賽,經大賽專家委員會評審,總決賽最終產生金獎34名。34個金牌項目涉及“互聯網+”傳統產業、“互聯網+”新業態、“互聯網+”公共服務和“互聯網+”技術支撐平臺等不同類型。
這些金牌項目是如何產生的?其背后都有著什么樣的精彩故事?中國教育報記者采訪了其中的5個團隊。
參賽選手賽前正在調試比賽用的模具。
關鍵詞:互聯網+傳統文化
“采薇民繡”識得云南繡娘面
[閱讀提示] 獲得金獎的云南大學滇池學院“采薇民繡”項目,通過“互聯網+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的思路,將藏在深山人未識的云南民族刺繡“跨界”到互聯網平臺上,開創了一條“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開發)+高校(產品研發中心)+公司(銷售平臺)+繡娘(產品生產)”的現代化民族刺繡產業鏈。他們尋找創業導師的目光像渴求風投一樣熾熱。
劉璽和她的團隊是唯一以“非遺文化”項目殺入決賽的。
在云南大學滇池學院就學的劉璽,偶然在大街上看到美麗的民族刺繡服裝,在了解了服裝所代表的含義后,她便瘋狂迷戀上云南刺繡。
半年前,她與團隊成員仇健共同拿出3萬元,成立了昆明后浪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今年8月,她們在現任指導老師徐東明的帶領下,深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整整15天,他們與當地少數民族繡娘同吃同住。
最初以為來到洱源縣就可以看到當地人會穿著具有白族刺繡特色的服飾,可他們失望了。村里只有零星的幾位老人還穿著白族的傳統服裝,也只有村里的老人才懂得古老的白族刺繡針法。
回到學校,他們冒出一個新想法——幫助繡娘脫貧致富,讓白族刺繡這個非物質文化得以傳承并發展。隨后,仇健和徐東明借助互聯網,設立創業項目“互聯網+”非物質文化遺產云南民族刺繡——“采薇民繡”。劉璽擔任“采薇民繡”項目負責人,后招募同學楊欽齡、明超、桂佳斌等13人組成“互聯網+”非物質文化遺產云南民族刺繡——“采薇民繡”項目組。
在云南省大理地區,歷史悠久的白族刺繡以其獨特的技法、豐富多彩的紋樣圖案歷來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但劉璽團隊在調查中發現,全國刺繡市場銷售額80%為蘇繡、12%為湘繡,云南少數民族刺繡的比例不足5%,這也表明白族刺繡有極大的潛力和前景。他們通過微信平臺建立“村村通”聯系民族地區大學生村官,進一步整合繡娘資源,建立云南少數民族繡娘庫,目前初步簽約普通繡娘102人,創辦了刺繡傳習所。他們還聘請楚雄、大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公司技術總監,收集遺失在民間的云南少數民族刺繡圖紋集,逐步建立云南少數民族刺繡圖紋庫。
在沖金獎比賽答辯環節,評委詢問項目中是否有老師的股份?劉璽說學校團隊中只有仇健和自己,自己51%,仇健29%,而目前所有投資不過13萬元。他們在計劃書上這樣寫著:愿意出讓30%股份,吸引500萬元的風險投資,該資金主要用于創辦刺繡傳習所,簽約專兼職繡娘;購買云南少數民族刺繡圖案、紋樣,建立圖紋數據庫等。
東北深秋的風已經能夠刮起衣角,在四處尋找風投的劉璽何時能等到一場溫暖而適宜的風?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