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分銀行制”助推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
“學分銀行制”是近年來我國引進的新型學習制度和教育管理系統,有助于推動創新型人才培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了要“建立‘學分銀行’制度”,學分銀行是借鑒銀行的特點,以學分為計量單位,對學習者的各類學習成果進行統一的認證與核算,是具有學分認定、積累、轉換等功能的新型學習制度、教育管理制度和學分管理機構。“學分銀行制”有助于拓寬終身學習通道,滿足學習者的多樣化需求,利于推動創新精神的培養。
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
創新型人才的特征之一是知識構成的立體化和開放性。學分銀行制度改變了以往“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的狀況,學校變成“超市”,向學生提供琳瑯滿目的“商品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以及時間安排、人生規劃等,在“課程超市”里自由選擇專業、課程、授課教師、授課時間、授課方式等等。這種制度有兩個明顯的優點:一是可以培養不同知識結構的學生。假如某個專業提供了20門課程,學生只要修滿其中10門課程即可畢業,那么根據數學統計中的組合原理,該專業可以培養出184756個不同知識結構的學生,從而跳出了傳統高等教育專業課雷同、選修課數量少的窠臼。二是給了學生設計、試錯和調整自身職業規劃的機會。高校畢業生抱怨自己學錯了專業的現象普遍存在,這是由于他們填報高考志愿時對專業不了解,進校后申請轉專業又因滿足不了各類硬性條件受阻而產生的結果。而在學分銀行制度下,學生可以根據學習體驗及時調整學習專業、學習內容等等,有利于學生追求個性成長目標。
個性化發展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方向。學分銀行制度以生為本,使學生自由選課、自由學習成為可能,利于學生發揮自身潛能,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較好地滿足了創新型人才對知識構成立體化和開放性的需求。
利于建設優質教育資源
要培養創新型人才,特別是培養其能力的綜合性和創新性以及思維的多維性和靈活性,必須要有大批的優質教育資源作為基礎。學分銀行恰好可以發揮其優勢,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建設。
在學分銀行制度的作用下,學校和教師根本上而言是為學生服務的。學生對學校的教學與管理、專業的設置與建設、教師的水平與人格魅力等等,都享有監督權、評判權與否決權,學生的“客戶”身份明顯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體現,這有利于優質教育資源的建設。一是課程資源建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學生可以綜合比較同一學校的各門課程,以及不同學校的同一門課程之優劣,從課程師資、同學反饋的角度考慮選課與否,為此,學校必須以學生的選擇為主要依據,進行教學改革,深化課程資源的建設與管理;教師也必須為得到學生的“青睞”而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學分銀行制度也就達到了倒逼高校及教師努力做好優質教育資源建設工作的作用。二是綜合專兼職教師的優勢開發課程資源。為了吸引學生,為了提升課程質量,學校及教師會自覺地想方設法開拓課程資源建設渠道,會充分發揮在校專任教師的理論優勢,發揮企業能工巧匠緊跟產業發展的前沿技術優勢,聯合開發優質課程資源。三是根據學生發展意向優化教育資源的建設方向。學分銀行是一個大數據平臺,相關高校的教育資源信息、所有在讀生及畢業生的學分申請及存取等信息都存儲其中。教育管理部門、高校、教師等都可以依據相應權限獲得相關數據,并對這些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獲得學生自主發展意向、學生培養狀態、教育資源供應量與學生需求量之間的關系等,從而適時調整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利于形成萬眾創新環境
盡管有政府給予的創業政策扶持,有國家對小微企業的特殊優待,但大學生創業實踐、創業成功案例仍為數不多。究其原因,除客觀因素影響外,學生自身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欠缺是主要原因。二是理論與實踐的脫節產生的阻礙。學生的理論學習與畢業后的工作實踐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矛盾。
學分銀行制度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首先,學分銀行制度實現了生源類別和學制的多樣化。多樣的生源類別和學制,可以有效提升學習與工作中的創新能力。其次,學生不再有幾年內拼命學習修完學分的壓力,他們的學制更富有彈性。在理論學習過程中,隨時可以去創業;創業過程中或者感覺哪些知識不夠用,或者有什么創業心得,隨時可以回校學習、交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再次,創新創業的失敗并不影響學生的學習,恰恰相反,創新創業失敗給了他們寶貴的財富,他們可以總結創新創業的經驗,回校修讀相關課程,有了切身體會,更容易獲得學分,也更具創新活力。另外,學分銀行制度為貧困生半工半讀創造了條件,為在職人員工學結合提供了便利。最后,學分銀行的設計充分考慮到學生創新創業的經歷,可將學生創新創業的努力按一定標準折算成相應學分,鼓勵人們積極地投入到創新創業的大潮中去。不同類別生源的智慧碰撞,生活經歷的點滴分享,創業得失的經驗分享等等,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與情商,而這也正是創新型人才的必備特征之一。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