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診、咨詢、自主成長——
南開大學首推學生發展輔學支持體系
每年暑假,南開大學都設置“夏季小學期”。在這個學期中,近1萬名本科生要以班級為單位完成一次“公能”素質評估。
“公能”素質評估是南開大學“立公增能”學生發展輔學支持體系的一部分。2012年1月,南開大學印發《南開大學素質教育實施綱要》,將實施“公能”素質教育明確作為南開辦學的基本戰略。3年來,隨著“公能”素質教育不斷推進,“‘公能’素質評估+分層分類指導+資源開發供給”三位一體的學生發展輔學支持體系已初步形成。
“診斷”先行 全面客觀了解學生潛
2013年6月,南開大學對入學一年的本科生進行了首次評估。填答問卷、書面總結、公開展示……通過這些形式,學生可以從“公之素養”“學習能力”“生活能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和“文化素養”6個方面對自己過去一學年的成長發展進行自評;根據同學的自評展示,每名學生對其他同學平時的行為表現進行互評;同時,輔導員、專業教師、班導師、教學管理老師、高年級同學、校友等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將對每名學生給予評價。
對于“公能”素質評估的結果,各個學院都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外國語學院的“雷達圖”,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的“評估表”等。這樣的“綜合評估”猶如聽診器一般,對學生進行360度全方位評價,并開出一張“體檢報告”。在2014級本科生評估意見的調研中,有23.3%的同學認為,看到評估結果后“增強了自信心”,有57.5%的同學認為“促進了自省和自我成長”,有56.4%的同學認為“通過同他人的比較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優勢”,有47.1%的同學認為“增強了同學之間的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這樣一份“體檢報告”,暫時不會與學生獎學金評定及各種評優掛鉤,“盡管整個‘公能’素質評估需要經過自評、互評、他評的過程,但畢竟這是一種主觀的、定性的評價方式,如果與獎學金、評優等掛鉤,不可避免地會有各種人為因素加入其中,恐怕評定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南開大學學工部部長白云龍介紹說,“‘公能’素質評估更像一個‘聽診器’,而不是‘指揮棒’。根據‘診斷結果’,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學生個性化發展,而不是模式化培養。”
需求導向 分層分類定制成長“套餐”
“原來‘自己眼中的自己’‘別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以為別人眼中的自己’真的不一樣!”外國語學院2012級本科生孔德蔚初入大學校園時,懷著滿腔熱情參與到各項學生活動中。“工作認真,但是不能很好地兼顧工作與學習之間的關系”“文化素養偏低”……在大一學期末的評估中,他得到了這樣的評價。孔德蔚坦言,當自己拿到那張“雷達圖”的時候,看到在文化素養、學習能力兩個方面“凹”下去一大塊,著實吃了一驚。
后來,輔導員劉維爽找到他,根據評估結果逐項對照分析,找出他成長的短板,并制定了符合其特點和需求的“立公增能”成長訓練計劃,并持續關注其計劃實施情況。“以這樣的方式深入了解學生,走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以后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幫助每一位學生制定成長計劃。”劉維爽告訴記者,當所有同學的評估結果匯總到她手上的時候,她感到手里捧著個“寶貝”。
學生為本 開發整合成長資源
即將升入大四,孔德蔚除繼續保持學生工作、社會實踐方面的熱情外,還積極參加各種名師講座、論壇,多讀課外書。如今,他的“雷達圖”也越來越“好看”。一路相伴的輔導員劉維爽也根據大四學生的特點和普遍需求,推出了“職場Running Man”就業輔導與能力提升平臺。這個平臺重點在“專業提升”和“能力提升”兩個模塊上下功夫,采用“模擬招聘”和“訓練—晉級”制,按照簡歷篩選、筆試、初試、面試等流程推進。每個流程晉級失利的學生需要進入對應的培訓和輔導環節,才能開始下一個流程,直至完成整體的模擬招聘。
劉維爽介紹說,借助“新款”活動設計,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發展的“痛點”,隨時給予個性化指導。平臺一經推出就獲得了學生的高度關注。
如今,南開大學已經開發、整合了多種輔學項目,學生可以隨時通過微信公共平臺、學生工作網、宿舍信息發布系統、年級公共郵箱等渠道,查看到全校即將舉辦的“講座培訓”“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等輔學活動信息,并結合成長計劃和興趣愛好,有選擇地參加。學生還可以選修到新開設的“領導力訓練”“學業指導”等多門實訓類輔學課程,以及多主題的素質提升訓練營和工作坊。
“整個‘公能’輔學體系亮點在于其‘評估—咨詢—輔學’的‘閉環’結構。”白云龍說,“各個高校都在積極探索適合本校學生素質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南開大學的‘學生發展輔學支持體系’雖然在實踐中走過了3年,但仍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其機制,尤其是提升這一機制執行者——輔導員的專業化水平。”
近期,根據師生建議,南開大學正在逐步優化輔學信息化平臺。未來,隨著平臺建設的逐步成熟,學生可通過網站和手機APP即時查詢到輔學活動信息,就自己感興趣的活動進行預約、提醒、簽到和評價。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