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教育部)
“十八大以來,教育部采取超常規政策舉措,精準聚焦貧困地區的每一所學校、每一名教師、每一個孩子,啟動實施教育扶貧全覆蓋行動,先后組織實施了20項教育惠民政策措施,實現了貧困地區義務教育普及、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學生資助體系、教師隊伍建設、民族教育發展、職業教育提升等領域的教育扶貧全方位覆蓋。”在教育部今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謝煥忠傳遞出來的信號,讓在場媒體在我國第二個扶貧日、世界第23個消除貧困日到來前夕,紛紛將目光聚焦到“教育扶貧”的主題上。
2012年,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北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專門講了這么一段話:“治貧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別是要注重山區貧困地區下一代的成長。”
今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國培計劃(2014)”北師大貴州研修班參訓教師的回信中指出:“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教育部在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開發的重要戰略思想的同時,緊緊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關鍵詞,著眼于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地區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使命,全力推進教育扶貧全覆蓋。
面向未來
今年夏天,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引發全國上下的集體聚焦。因為這是一項惠及廣大鄉村教師、億萬鄉村孩子的民心工程,通過拓展鄉村教師補充渠道、提高鄉村教師生活待遇等關鍵舉措,造就一支素質優良、甘于奉獻、扎根鄉村的教師隊伍,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幫助鄉村孩子學習成才,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
著眼未來,面向未來,是教育扶貧全覆蓋各項政策舉措的一個鮮明基調。
從2011年開始連續實施兩期的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中央財政已投入700多億元,支持貧困地區學前教育發展。截至2014年底,中西部地區幼兒園數量比2009年增長77%,是東部地區增速的四倍;中西部地區在園幼兒數量比2009年增長65%,是東部地區增速的兩倍。
在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的政策規劃中,中央財政安排補助資金640億元,帶動地方財政投入800多億元,惠及3000多萬名農村貧困學生。
一項對貧困地區6至15歲男、女生營養健康狀況的監測數據顯示,近年來,各年齡段平均身高、體重、平均成績都有不同程度提高。這一結果對我國2011年開始實施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政策無疑是個積極的回應。截至2015年6月,中央和地方已累計安排資金1443億元,全國超過1/3的縣實施了營養改善計劃,惠及3210萬名農村學生。
今年初,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關懷下,教育部會同9個部門共同編制了《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2014—2020年)》。《規劃》將680個連片特困縣從出生開始到義務教育階段結束的農村兒童作為實施范圍,重點圍繞健康、教育兩個核心領域,加快實現從家庭到學校、從政府到社會對兒童關愛的全覆蓋,確保貧困地區的孩子生得好、長得好、學得好,以超前規劃、著眼未來的姿態,編就一張保障貧困地區兒童成長的安全網。
民生底色
本世紀初開始實施的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免學雜費、免教科書費、寄宿生生活補助)政策,曾伴隨著廣袤鄉間隨處可見的“標語”深植于一代農村學子的心間。
隨后,“農村”二字的消失,賦予了這項政策更多的民生內涵,也讓政策的陽光灑向更多生活在城市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城鄉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生已免除學雜費的基礎上,對義務教育階段所有農村學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對農村學生免費配發漢語字典。對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發放生活補助。
在高等教育階段,目前已經建立起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師范生免費教育、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綠色通道”等多種方式并舉的資助體系。
在國家學生資助體系逐步完善的進程中,普通高中、學前教育、中等職業教育三大領域一度“缺席”。然而,從2010年到2012年,連續3年,一年一進階,在國家政策的強力推動下,三大領域全部納入國家學生資助體系——
2010年,開始實施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政策,用于資助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平均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2000元,資助面約為20%,2014年495萬名學生享受資助;
2011年,開始實施學前教育資助政策,地方政府對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和殘疾兒童予以資助,中央財政予以獎補。2014年,各級政府資助幼兒382萬人,資助資金51億元;
2012年秋季學期,開始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補助生活費政策,這一政策已對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學生實現了100%全覆蓋。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覆蓋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比較完整的學生資助體系,從政策上保證了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副司長劉玉光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援助幫扶
據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副司長何光彩介紹,經過十幾次提高“三包”標準,西藏實現了15年免費教育,“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覆蓋了從學前至高中階段所有農牧民子女和城鎮困難家庭子女,年受益學生達52.5萬人,資助金額達15億元。在毗鄰西藏的南疆,喀什、和田、阿克蘇、克爾克孜四地州則實現了14年免費教育,覆蓋了學前兩年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年受益人數190萬人,資助金額超過50億元。
重點幫扶、定點援助,成為近年來我國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一道風景。
四次全國教育援藏工作會議的直接“成果”,是投入資金5.95億元,17個省市實施的148個教育援藏項目,涵蓋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教師交流培訓、貧困生資助等。而到2014年19個援疆省市實施的386項教育項目,則以雙語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培訓各級各類教師14萬人次,派出支教教師3000余人。
此外,無論是2010年教育部正式啟動的對新疆、西藏高校開展的團隊式對口支援,還是已成功辦班多年的內地民族班政策,都給民族地區培養了大批各級各類人才。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后,新疆與內地省市中小學“千校手拉手”活動全面啟動,不僅新疆1584所中小學與援疆省市中小學建立“手拉手”關系,疆內1200余所學校之間也建立了“手拉手”關系。
探索教育扶貧、人才扶貧、智力扶貧、科技扶貧等精準扶貧模式,也是教育扶貧政策的實踐選擇。
直屬高校定點扶貧政策推進過程中,44所科研實力最強、以理工科院校為主的直屬高校已累計投入資金和物資折合5.3億余元,承擔44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的定點扶貧任務。(記者 柴葳 萬玉鳳 10月15日發自北京)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