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貢獻有多大:每個吃過藥片的人都要感謝他
得到大筆獎金才5年 他為什么就沒錢治病了?
理查德·赫克死了。
赫克是一個不平凡的老人,他生前的成就,足以影響整個有機化學領域,也因此,他獲得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
事情就是這么讓人悲哀。
本月初,因為付不起醫藥費,赫克在菲律賓馬尼拉一家公立醫院病逝,享年84歲。
新聞事件 付不起醫藥費 醫院拒絕治療
赫克生前患有前列腺癌。最近幾年,又飽受肺炎、糖尿病以及肝硬化的折磨,還有輕微的阿爾茨海默癥。
幾個月來,赫克一直由兩個私人護士在照料。本月初,赫克吃早餐時嚴重嘔吐,被送到一家私人醫院。在急診室住了幾天后,醫院認為,保險公司未給赫克付賬,拒絕繼續治療。
因此,侄子納爾多只能將赫克轉往一家公立醫院,但菲律賓公立醫院普遍效率低下,基本無法醫治重病,赫克的病情在數小時內迅速惡化,最終死在了病床上。
皮多說:“看到他因為沒錢只能眼睜睜等死實在太痛苦。我們不知道應該帶他去哪家醫院,大把時間就這樣浪費了。”
貢獻有多大
家里的荒地把他帶入化學世界
和多數科學工作者一樣,赫克執著于化學研究,也是興趣使然。
赫克1931年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出生,8歲時,他們全家搬到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
赫克的爸爸是百貨商店售貨員,媽媽是家庭老師,家里后院的那片荒地,把赫克帶入了奇幻的化學世界。
那時,赫克很迷戀植物,尤其是蘭花,他在荒地上種了很多蘭花,經常研究各種化肥的用法。也正是那時,赫克開始對化學產生興趣。
他后來還在不止一個場合說起這段經歷:“我找到了人生意義,成為一名科學家,能夠造福國家,能夠做出貢獻,極大改善來自不同文化和社會的人們生活。”
正是在興趣驅使下,赫克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習化學。1954年,他獲得博士學位。此后,他進入瑞士蘇黎世聯邦工學院進行博士后階段的學習,后又進入美國特拉華大學工作。
“只要吃過藥片,就要感謝赫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赫克通過實驗發現,碳原子會跟鈀原子連接在一起,產生一系列化學反應,這讓化學家們能夠精確有效地制造他們需要的復雜化合物。他由此創立所謂的“赫克反應”,即“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如今,這一技術已在全球的科研、醫藥生產和電子工業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這項發現有多牛,普通人可能看不懂,但業內人士一解釋,就一清二楚。
特拉華大學化學教授道格拉斯·泰伯說,“只要吃過藥片,就要感謝赫克。幾乎今天所有制藥行業,都受益于赫克反應。”
“這肯定是過去一百年來,取得的最重要的反應之一,”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斯蒂芬·布赫瓦爾德說。
2010年,赫克與日本科學家根岸英一、鈴木章一同獲諾貝爾化學獎,而研究成果正是“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他們三人共同分享了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6萬美元,相當于人民幣927萬元)的諾貝爾化學獎獎金。
當時,特拉華大學還發表聲明,表示學校對赫克及其成就感到“異常自豪”。聲明還說,接到獲獎的電話通知時,赫克感到很高興但并不十分吃驚,畢竟他們的成果已被認為應該獲得很高的榮譽;不過赫克仍認為,對他們的研究成果而言,能夠獲得諾貝爾獎是“一個非常完美的結局”。
30年后 他仍記得實驗的每一個細節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和前往瑞典領獎,應該是赫克人生中為數不多高調亮相的時刻。在家人和同行的眼中,“謙卑”和“簡單”是赫克最大特點,他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術研究上。
2010年10月,赫克在接受法新社電話采訪時說,很激動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但對于他的研究成果如何應用在21世紀的藥品和工業中,他并不了解最新情況。
“我真的并不知曉有關這一反應(赫克反應)的所有應用情況,”他說,“它是一個有用的實驗室反應,在工業中有著廣泛應用。但其中很多都是保密的,因為他們想(嚴格)保護他們的專利。”
赫克平時喜歡到學校與學生們交流,鼓勵他們探索未知的世界,菲律賓德拉薩列大學還授予他名譽教授稱號。德拉薩列大學教授阿爾文·庫拉巴說,赫克“非常簡單、非常有人情味、非常謙卑”。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前,菲律賓科學界都還不知道他的存在,而這之前,他已經獲得了很多榮譽。
特拉華大學教授約瑟夫·福克斯說,赫克在30年后把早期鈀實驗重新做了一遍,赫克仍清晰地記得每一個細節,從液體的顏色到溫度。他還說,赫克曾把許多學生塑造成有機化學的優秀導師。
“對我來說,他是100%的科學家,徹頭徹尾的。”福克斯教授強調。
為什么晚年凄涼 沒有把研究成果用來賺錢 日子過得有些窘迫
也正是因為這種純粹和專注,赫克沒有將研究成果用來賺錢,導致晚年的日子過得有些困窘。
赫克1989年從特拉華大學退休,一直沒有額外收入,依靠每月2500美元(約人民幣1.6萬元)養老金生活。
據了解,因為赫克的妻子是菲律賓人。1979年,赫克去菲律賓訪問時,兩個人在餐館相識,相愛。2006年,夫婦二人在菲律賓定居。他們住在菲首都大馬尼拉地區奎松市一個小區。當地擁有許多教育機構,還有媒體中心和歷史文化遺址。
按理說,每月2500美元在菲律賓生活已綽綽有余,再加上兩人膝下無子,生活負擔應該不重,但事實不是這樣。
在菲律賓人傳統觀念中,如果一個家族中有一個人比較有錢或者比較有出息,那么,他就有義務照顧家族的其他人。因此,妻子的侄子邁克爾·納爾多,一直帶著妻兒與赫克夫婦一起生活。
2012年,妻子去世,赫克精神遭受巨大打擊,加上患上多種重病,健康狀況惡化,由侄子和兩個保姆照顧。由于經常出入醫院,花費不菲。
赫克去世后,納爾多對媒體說:“他非常好,給我的家庭很大幫助,非常謙卑,非常安靜……我希望他對化學界和世界的貢獻能被人們記住。”
回不去的故鄉
美國學界許多人都在奇怪,為什么赫克不回到美國?可以想象,要是赫克回到美國,他的境遇至少不會如此凄慘。
難道赫克真的不想回美國嗎?
照顧赫克的護士簡·羅斯·皮多認回憶,赫克生前一直在說想回到美國,“我們差點吵起來,因為他堅持要回美國。他會拿著拐杖,走出房間,等著打車,他會說,他要去機場,回到美國。”
可是一位體弱多病的老者,沒有至親在身邊,落葉歸根哪有那么容易?
赫克這一心愿最終沒能實現。
13日,他在馬尼拉一處公墓下葬,緊挨著兩年前去世的愛妻。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