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社區變成“菜鳥”實習站。山東省濰坊醫學院外語系大學生志愿服務團隊提出這一口號3年來,堅持集中培訓、集中備課、服務人才不斷層,在濰坊大虞街道東莊社區定期面向外來務工子弟、留守兒童及困難家庭子女開展志愿服務,成為當地社區教育幫扶和親情陪伴的重要服務力量。
濰坊醫學院外語系團總支指導下的系學生會及各團支部,在每個學期初都會制訂詳細的服務“值日表”,以學生會下設的部門及各團支部為單位,集中培訓、集體備課,再輪流到社區服務。他們堅持黨員帶團員、前輩帶后輩,保證志愿服務人才不斷層。
從2013年的“助夢”志愿服務隊,到2014年的“微公益為夢想”,再到2015年的“揚帆”愛心服務團,濰坊醫學院外語系志愿服務團隊在東莊社區已經服務了3個年頭。雖然服務團隊的名稱在變化,但是服務水平沒有降低。
濰坊醫學院外語系志愿者團隊以“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作為實踐活動的理論基礎,通過實踐總結和調查研究發現,外來務工子女、留守兒童及困難家庭子女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而非僅僅是停留在物質層面的,要想讓這些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能以簡單的幫助或者捐贈方式進行,而應該首先滿足孩子們多元化的需求,然后再進行科學引導和啟發,最終助其形成積極向上人格品質。
2014年的“微公益為夢想”公益活動立足于外來務工子女、留守兒童及困難家庭子女的實際需求,圍繞學業輔導、親情陪伴、感受城市、自護教育、愛心捐贈等服務內容,以“夢想征集、夢想展示、夢想起航、夢想抵岸”4個版塊為依托,開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
2015年,“揚帆”愛心服務團的志愿者通過平時跟孩子們談心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有針對性地設計組織相關活動,如六一國際兒童節帶孩子們走進大學校園,感受大學氛圍,樹立遠大志向;父親節教孩子們“愛要大聲說出來”,跟孩子們一同制作送給父親的禮物;“七一”前夕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給孩子們放映愛國教育影片。
2015年暑期“三下鄉”期間,志愿者以“快樂學習、快樂成長、快樂感恩”為3條主線,在課業輔導安排中穿插了戶外素質拓展、觀看電影、水上闖關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服務社區孤寡老人、為盲校兒童收集盲文練習紙、文藝匯報演出等感恩社會、回報社會的公益活動,反映了“接受愛、分享愛、傳遞愛”的主題。
2014年,濰坊醫學院外語系社會實踐基地在東莊社區正式掛牌成立,自此形成了志愿服務常態化運行機制。濰醫外語系的師生還積極尋求政府部門和知名企業的合作,共同服務社區。
在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大虞街道統一為孩子們提供了課業輔導的固定場所和所需要的其他基礎設施。大學生志愿者還積極聯系濰坊紅十字會、鳶都義工,希望為那些特別困難家庭和特殊家庭的孩子們提供資助。
為了滿足孩子們的心愿,當地多家知名企業也紛紛為活動出資出力,讓孩子們有機會走進電影院觀看正在上映的動畫片,提供免費的午餐讓孩子們品嘗炸雞和漢堡的美味,還為孩子們快樂出行提供車輛。
寒暑假、每個周末,甚至在特殊的節日,社區孩子們都有這些大學生志愿者的陪伴。從開始的不到10個孩子,到如今30多個孩子,家長對志愿者的服務越來越認可。“平時工作太忙顧不上孩子,心里對孩子很虧欠。有了志愿者的陪伴,孩子的課余生活再也不寂寞了。”一位家長說。
“大學生社會實踐不搞形式主義,更不是作秀,我們要為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實實在在地做點事。”濰醫外語系志愿服務團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