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傳媒學院圖書館二樓報告廳內座無虛席,央視記者蔣林與傳媒學子分享他的故事。他用敏銳的新聞嗅覺,講訴了自己從事媒體工作的經驗與感受,與現場同學交流互動,激勵同學們采訪一定要有準備,并要細心地在第一次采訪中獲得最多信息源。
采訪:第二次得到的答案沒有第一次全
蔣林以親身經歷告訴大學生,對于采訪的對象你可以提前通過周圍的環境以及他們的表現去篩選,但是不要把問題預設給他們讓他們有所準備,不然得到的答案一定很差。
“就如一些群眾演員,如果你拿攝像機對著他,他的表現一定沒有讓他自由發揮來得好,所以說采訪要一次完成,第二次的答案永遠沒有第一次好。”蔣林說,想做好新聞還需要有幽默感,“你的幽默感能讓你在一個瞬息萬變的環境中自我解嘲。”
“我幾乎每一次去新聞現場都不會想那么多,會把自己盡量清空。”蔣林說,做新聞要敞開自己所有的毛孔,把自己投射到新聞當中并要求自己是靈敏的。“如果做采訪有教條,比如災難性報道怎么做、車禍現場怎么做?“真是那樣的話,你的人生是很可悲的。”
蔣林說,在臺里接觸到很多不可思議、充滿挑戰性的事情,但其實到最后會發現接觸到的“大直播”只有兩個方面:大事件、大突發。
“如果你把每個新聞現場都有預設,那么就會變得非常不好玩。”在這次的交流中,蔣林一直強調一個“玩”字,他說他自己的座右銘有兩個,一個是玩,但要玩得敬業。另一個是要妖,但妖而不怪。
對此,蔣林也解釋,他希望自己每一次都是一個清空的試紙和量杯,去現場體驗現場給他帶來的沖擊,之后再去啟動自己相關專業的應急反應。
連線:現場報道要做到順耳順心
蔣林在交流會上也提到,自己即使做了幾年的新聞仍然會被別人視為臺里最優秀的娛樂主持人。
“很多人都覺得我長得太喜感,不像一張新聞臉,也有人怕我說話太沒有底線。”但蔣林并不在意,而是朝著自己想的去做,而且更加努力地去做好自己。
“如果用主持人的身份穩穩妥妥地去發展我的新聞之路恐怕也等不到那一天。”所以,2008年蔣林辭掉了主持人的工作,并跟領導簽了“軍令狀”如果做不好不會以一個主持人的身份回到臺里。
功夫不負有心人,之后去做專職記者的蔣林,用了3個月的時間向所有人證明他適合做現場報道。
蔣林說他跟很多主持人合作過,“我認為白巖松是最有新聞嗅覺的,跟他連線一定不是你想說什么,他就聽什么,永遠是他要什么,你說什么。他的問題中,永遠都是坑,一不小心你就會掉進去,但這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主持人現場具備的能力。那就是,一定要具有一定的侵犯性。”
整個交流會持續了兩個多小時,蔣林跟同學們分享了他的經歷和經驗,告訴大家現場報道非常重要的兩件事情,一是順耳,二是順心。
“順耳就是你的語言表達怎么讓人聽起來不討厭,順心就是你說的這件事怎么樣在同樣的新聞傳播過程更容易和別人建立心理上的連接。”蔣林說,有人問到他的未來,他也不知道他未來的路是否一片坦途,但他告訴大家,“別閑著,只有做點什么,奇跡才會發生。”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