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公布“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試行辦法”
測評成為預科生升本選專業依據
什么樣的少數民族預科生才是優等生?光是學習好,能不能當學霸?10月13日,自治區教育廳公布“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試行辦法”(下簡稱“測評辦法”),為預科生評價設立標準。
操行和社會實踐占比15%
記者從自治區教育廳了解到,目前,廣西有28所本科院校招收少數民族預科生。2015年,廣西預科生招生計劃達到3581人。今后,每年預科生招生人數還會適當增加。
2012年,廣西曾頒布“高校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管理暫行規定”,對學生考核做出了要求,但要求多集中在預科生的學習及成績方面。新“測評辦法”對測評項目則做出了明確要求,是規定的細化和補充。
新“測評辦法”規定,綜合素質測評成績為百分制,學業成績部分占總分值的85%,操行與社會實踐部分占總分值的15%。操行與社會實踐成績由操行表現、文體表現和社會實踐活動表現分數組成。操行表現指思想品德、文明素養、學風紀律等,占該項測評成績的40%;文體表現指預科生在文藝、體育方面的表現,占該項測評成績的30%;社會活動指的是預科生在擔任學生干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參加科技競賽或技能競賽、發表作品或論文等方面的表現,占該項測評成績的30%。
專家曾為成績權重糾結
廣西的少數民族預科生主要來自廣西50個老少邊窮縣區,在直升本科就讀前,要在高校進行為期一年的集中學習。
2013年前,區內所有高校的少數民族預科生都要在廣西民族大學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基地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2013年之后,新增百色學院作為1年制集中培養預科生的院校,為區內3所高校的預科生提供培養教育,其他25所高校的預科生仍在民大培養。
如何評價預科生是不是好學生?記者了解到,在制定新的“測評辦法”時,不同高校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有的高校認為,預科生主要來自老少邊窮山等地區,學習基礎相對薄弱,預科教育中的一部分就是在補高中課程,以及對大學課程進行“預習”。因此,測評應該側重在學習成績方面,加大學業成績的比重。甚至有大學專家提議,學業成績應該在總成績中占95%甚至98%,其他內容占2%~5%就可以了。
有的高校專家則認為,學生應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業成績主要集中在“智”,比重太大難以反映學生全貌;預科生雖然還不是普通的大學生,但社會實踐也非常重要,應該加大比重,建議學習與社會實踐的測評比例為70∶30。
廣西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學院院長林志杰教授介紹,在民大的預科教育基地,一直推行“學習+操行”的評價模式,采取的就是85∶15的模式。這種模式已實行多年,效果比較好。在制定新“測評辦法”時,教育廳組織多名專家參考了外省的評價體系,區外高校對預科生的評價,學習與操行的比例多在80∶20至90∶10之間。教育廳對28所開設預科的高校進行意見征集,最后采納了85∶15的權重比例。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