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慶市教委召開的中小學教師資格定期注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新聞發布會,該市將打破教師“終身制”,在重慶市部分區縣,對“定期注冊”周期(5年)內連續兩年以上(含兩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教師,將注冊不合格,不得從事教育教學工作。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一個行業只有不斷優勝劣汰,新老交替,才能保持生機和活力。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事業發展最重要的基礎,教師的教育觀念、知識結構等必須與時代同步,不斷更新。而定期更新資格認證加強考核力度,增大了教師的職業風險,讓教師在“不進則退”壓力下,不斷更新觀念、提升自身能力。同時,在靈活的淘汰和進退機制下,有利于教師隊伍新鮮血液的流入,整個師資隊伍也能不斷優化。
但在 “德才兼備”的標準中,考核內容如何設計,考核標準如何制訂,誰來當“主考官”,這些問題都值得討論。以師德考核為例,違反職業規范和師德標準是一個模糊概念,究竟怎樣才算影響惡劣,這其中存在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間。如果沒有統一的考核標準,又如何公平考核每一位教師?
而且,誰來考核教師也是一個問題。如果是由學校或教育部門官員擔任“考官”,考核結果是由學校或教育部門自己出具的,不過是自己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極可能存在著相互包庇、作假,最終“你好我好大家好”,使教師破“終身制”的考評制度, 最終淪為一副好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成為有關部門熱熱鬧鬧的表面文章,花里胡哨的自我表演。
教育是立國之本。教師去“終身制”,對激活用人制度活力,促進整個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都很有裨益。但在實施過程必須科學制定量化標準,強化制度的操作性和執行力。同時,要解決好誰說了算的問題。有必要將權力交給廣大學生和家長,讓民意決定教師的去留。并將老師的考核結果置于“陽光”下,增加監督的廣度和透明度,如此,才能最大限度保證定期注冊制的客觀公正,發揮教師去“終身制”考評制度的最大化作用。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